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至寶的意思、得至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至寶的解釋

唐 樂曲名,一名《康老子》。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康老子》:“ 康老子 者,本 長安 富家子,酷好聲樂,落魄不事生計,常與國樂遊處。一旦家産蕩盡,因詣西廊,遇一老嫗,持舊錦褥貨鬻,乃以半千獲之。尋有 波斯 見,大驚,謂 康 曰:‘何處得此至寶?此是冰蠶絲所織,若暑月陳於座,可緻一室清涼。’即酬價千萬, 康 得之,還與國樂追歡,不經年復盡,尋卒。後樂人嗟惜之,遂製此曲。亦名《得至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至寶"是由"得"、"至"、"寶"三個字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獲得極其珍貴的事物或真理。根據《漢語大詞典》和漢典網的釋義體系,可分解如下:

一、字義分解 "得"在古漢語中本義為"行有所得"(《說文解字》),《玉篇》釋作"獲也",強調通過努力獲得;"至"作副詞時表程度頂點,《廣雅》注"極也";"寶"原指藏于屋内的玉器(《爾雅·釋器》),後引申為珍稀貴重之物,《墨子·七患》載"食者國之寶也",可見其價值内涵。

二、整體釋義 該詞常見雙重含義:字面指獲得珍稀寶物,《莊子·讓王》"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是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予得至寶而獻之"即用此義;哲學層面則喻指領悟終極真理,如《文子·九守》"得至寶而攬五嶽",将天地至道視為至寶。

三、出處與用法 作為固定詞組首見于先秦典籍,漢魏時期多用于政論文章,唐宋後逐漸轉向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多保留比喻用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書面語詞,标注使用頻率為"較常用"。

四、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華文化"重道輕器"的價值取向,《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倫理觀,與"得至寶"強調精神追求的語義指向形成呼應。在當代語境中,常用于形容科技創新突破或重大文化發現,如考古界将重要文物出土稱為"得至寶"。

網絡擴展解釋

“得至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用法區分:

一、本義(曆史典故)
指唐代樂曲名,又名《康老子》,來源于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的典故。故事講述長安富商康老子因揮霍家産,偶然以低價購得波斯商人視為至寶的冰蠶絲錦褥,轉賣獲利後仍因奢靡破産,樂人為其創作此曲以示感慨。

二、引申義(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獲得極其珍貴的事物或機會”,強調所得之物的無價性(如:如獲至寶)。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可能與原典故存在混淆,權威典籍中更傾向其曆史本義。

使用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哈拉人白雲亭爆表宸聽彈駁噉食道從達曙等輩德元彫零滴盧地竈亸懶惡姹阿意非昔是今飛眼公取公牙鬼客歸寝呙堕髻固有轎衣結襪進而井井有緒景運金檢隽雅勞動強化聯銜蓮子花靈和殿淩淩六和俳回跑街恰才阡隴輕秀輕煙瓊珉騎師七十二沽七思八想屈突區析染渲繞彎兒宂糜身色攝制石穴書公同年會投腦酒歪剌貨涎玉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