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左傳·莊公六年》:“亡 鄧國 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齊,同“ 臍 ”。此謂自噬腹臍,喻不可及。後因以“臍噬”喻後悔難追。 明 李東陽 《時用得詩見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韻奉答》:“多言秖害道,為仁竟由己,紳書亦徒然,臍噬嗟晚矣。”《醒世姻緣傳》第七回:“此係膈言,毋徒臍噬。”
“臍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出自《左傳·莊公六年》:
楚文王攻打申國途經鄧國,鄧祁侯設宴款待。鄧國大臣勸鄧侯趁機殺掉楚文王,以絕後患,但鄧侯未采納。後楚文王滅申國後,果然回頭吞并鄧國。原文中“噬齊”即“噬臍”(“齊”通“臍”),因人的嘴無法咬到自己的肚臍,故以此比喻“無法做到的事”,引申為“追悔莫及”。
“臍噬”多用于形容因未及時行動而導緻無法補救的後果,與成語“噬臍莫及”同源。例如,明代李東陽在詩中曾用“臍噬嗟晚矣”表達對錯失良機的悔恨。
現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強調對過去決策的深刻反思,如:“若早知今日之局,必不緻臍噬之歎。”
臍噬(qí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牙齒咬着臍帶或臍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月”和“口”,具體的筆畫是10畫。
《臍噬》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論語·為政》篇。在這篇文章中,孔子曾用到了“臍噬”的表述,形容一個人專注于自我沉思而缺乏與外界交流的情景。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多用于形容一個人沉默寡言或專注于某一事物而忽略了其他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臍噬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也是10畫。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變遷的過程。在古時候,臍噬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微有些不同。在古代,臍噬的寫法是“臁食”,其中的“臁”指的就是臍帶,“食”表示咬住。這個寫法在後來被簡化為現代的“臍噬”。
以下是一些關于臍噬的例句:
1. 他總是一個人坐在那裡臍噬,似乎對外界毫不關心。
2. 小明在手術後會感到一些疼痛,因為醫生切開了他的臍帶,并進行了臍噬。
與臍噬相關的組詞有:
1. 臍帶(qí dài):指連接胎兒與胎盤之間的細長結構。
2. 臍窩(qí wō):指臍帶斷開後在腹部形成的凹陷處。
臍噬的近義詞是“自顧自”、“自娛自樂”等,表示一個人隻顧自己或專注于某一事物;而反義詞則包括“外向”、“社交”等,表示一個人積極與外界互動和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