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son] 謙稱自己的兒子。與“犬子”相同
老臣賤息舒祺。——《戰國策·趙策》
謙稱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 舒祺 ,最少,不肖。” 宋 葉適 《祭林大卿淑人文》:“辱以賢孫,嬪於賤息;恤婣兩盡,意愛兼深。”
賤息是古漢語中的謙辭,專用于對他人謙稱自己的子女,強調身份卑微或不成才。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本義指地位低下、卑微,引申為謙稱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如《說文解字》釋:“賤,價少也”,後衍生出謙卑含義。
古稱子嗣,《戰國策·趙策》有“老臣賤息舒祺”之例,注:“息,兒子也”。
二字合成後,字面意為“卑微的子嗣”,通過自貶表達謙遜态度。
屬典型“謙辭”,僅用于第一人稱場景,常見于古代對話或書信。如明代《醒世恒言》中“賤息愚魯”的用法。
隱含對子女的慈愛,如《漢語大詞典》指出其“表面自貶,實含親昵”。
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可見于曆史文本或仿古文體。
該詞反映了古代禮俗中的稱謂倫理,是研究傳統社會家族觀念與交際禮儀的語言标本。學者指出此類謙辭“承載尊卑文化,具禮制研究價值”(《古漢語謙敬詞研究》,中華書局)。
參考資料
“賤息”是古代漢語中的謙稱,用于指代自己的子女,但實際使用中更側重于兒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賤”(謙辭,表示地位低微)和“息”(子嗣)組成,合稱意為“我的孩子”,帶有自謙色彩,常見于對話或書信中。例如《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此處指觸龍謙稱自己的幼子舒祺。
使用範圍
語境示例
古代臣子對君王、長輩對尊者常用此詞,如《戰國策》中觸龍向趙太後提及兒子時自稱“賤息”,既符合禮節又體現謙卑。
相關對比
“賤息”主要用于謙稱兒子,少數文獻可能擴展指子女,但需結合上下文及權威典籍判斷。如需書法寫法或更多用例,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書法作品(如)。
安家落戶豹采摽摘并頭紅餅子桃層構次品隄岸凋盡耳剽飛閤鳳跸風訊芬華河間婦黃埃還鄉晝錦畫瓶狐唱枭和回塗家夥集居救公饑畸行記纂蹻容磕叉蘭秋老爺廟麟止六彜賣蒙懂猛虎甿讴蜜麪木實黏黐評吊乾步遷善改過親愛輕度青鳬青史留芳秦艽侵主期頤十駕頌酒忘八羔子忘恩負義旺季刓琢僞怠維妙維肖五繇相娛曉信小心小眼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