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son] 謙稱自己的兒子。與“犬子”相同
老臣賤息舒祺。——《戰國策·趙策》
謙稱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 舒祺 ,最少,不肖。” 宋 葉適 《祭林大卿淑人文》:“辱以賢孫,嬪於賤息;恤婣兩盡,意愛兼深。”
“賤息”是古代漢語中的謙稱,用于指代自己的子女,但實際使用中更側重于兒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賤”(謙辭,表示地位低微)和“息”(子嗣)組成,合稱意為“我的孩子”,帶有自謙色彩,常見于對話或書信中。例如《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此處指觸龍謙稱自己的幼子舒祺。
使用範圍
語境示例
古代臣子對君王、長輩對尊者常用此詞,如《戰國策》中觸龍向趙太後提及兒子時自稱“賤息”,既符合禮節又體現謙卑。
相關對比
“賤息”主要用于謙稱兒子,少數文獻可能擴展指子女,但需結合上下文及權威典籍判斷。如需書法寫法或更多用例,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書法作品(如)。
《賤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賤賣、以低價出售或抛售。
《賤息》由貝部和木部組成。貝部意為貝殼,木部意為樹木。
《賤息》的拆分筆畫為14畫。
《賤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貴部》中,原指賤賣出售的價格。後來在明代的《玉篇》中,被正式收錄為一個獨立的詞語。
《賤息》的繁體字為「賤息」。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賤字的字頭部分是由亻和戔組成的,意為低下的人、卑賤的人。
1. 這些商品賤息甩賣,趕緊過去搶購吧。
2. 他為了籌集資金,不得不将手中的股票以賤息出售。
1. 賤賣:以低價出售。
2. 抛售:匆忙地賣出。
3. 廉價:低廉的價格。
高價、昂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