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歲。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 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孫希旦 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 方氏慤 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華 《四皓銘》:“抱和全默,皆享期頤。” 宋 陸遊 《初夏幽居》詩之五:“餘生已過足,不必到期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産、期頤之壽,於願足乎?” ********* 《代洪開榜先生祝梁母鄧太夫人八秩大慶》詩:“好待期頤觴詠日,重摩銅狄話滄桑。”
“期頤”是漢語中用于描述百歲老人的專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期頤”指代百歲高齡的老人,其中“期”意為期待,“頤”表示供養,合起來指百歲老人因生活無法自理,需完全依賴他人照料。這一稱謂體現了對長壽者的敬意,也反映了古代對高齡人群的社會關懷。
讀音為qī yí(ㄑㄧ ㄧˊ),“頤”字本義為面頰,引申為休養、保養,進一步強化了“頤養天年”的涵義。
“期頤”不僅是一個年齡稱謂,更承載着傳統文化對生命長度的認知與倫理關懷。
《期頤》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等待、期待。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期」和「頤」。下面将為您介紹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期」的拆分部首為「月」,它有兩個筆畫;「頤」的拆分部首為「頁」,它有十一個筆畫。
《期頤》一詞最初出自《論語·公冶長》篇中,原文為「他日攝齊,邦家治平,要期頤之道也。」意思是說攝取國家的人才,使國家治理得平穩,關鍵在于等待合適的時機并追求正确的道路。後來,人們便常用「期頤」來表示等待和期待的含義。
「期頤」的繁體字為「期頤」。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頤」的上半部分常常省略,隻寫下半部分,即「頤」。
1. 我已經等了很久了,真希望能早點見到他,急切地期頤着。 2. 這個項目還在籌備中,我們隻能期頤,并在適當的時候采取行動。
組詞有:期待、期刊、期限、頤養等。
近義詞有:盼望、等候、等待等。
反義詞有:不期待、不等待、刻不容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