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大葉龍膽”。龍膽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大,圓錐形。葉對生,披針形。夏季開藍紫色花。蒴果長橢圓形。分布于中國華北、東北等地。根可入藥,能祛風除濕,有消炎作用。
秦艽(qín jiāo)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其詞義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科屬與形态
秦艽屬龍膽科龍膽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Gentiana macrophylla),别名“大葉龍膽”。其主根粗大呈圓錐形或圓柱形,莖直立,基生葉較大,莖生葉3-4對,披針形;夏季開藍紫色筒狀花,蒴果長橢圓形。
分布與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北、東北、西北等高寒山區,以及蒙古、俄羅斯等地。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怕積水,多生于高山草甸、林緣陽坡或河灘地帶。
藥用部位與功效
根入藥,性平味苦辛,具有祛風濕、退虛熱、止痹痛的作用。主治風濕關節痛、濕熱黃疸、結核病潮熱等症,被稱為“風藥中之潤劑”。
經典記載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環烯醚萜類等成分,具抗炎、鎮痛、免疫調節等藥理活性。
炮制方法
傳統炮制需将根曬至柔軟後堆置“發汗”,使内部變肉紅色,增強藥效。
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藥學及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炮制細節或具體藥方,可參考《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及現代藥理學研究。
《秦艽》是指中藥植物艽(讀音jiāo)的别稱。艽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在中醫藥中被廣泛應用。
《秦艽》的部首拆分為⺾(草字頭),總共由11畫組成。
《秦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代時期就已經有關于艽的記載。在繁體字中,艽的字形為蔦。
根據古代的《說文解字》,艽的字形為“⺾+矯”,表示采摘時長長的葉子彎曲而下。
1. 《本草綱目》中提到,秦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2. 醫生開了一付配方,其中包括了秦艽。
1. 秦艽茶:使用秦艽泡制的中藥茶。
2. 秦艽湯:以秦艽為主要成分制成的藥物。
同屬艽科的植物有蒼耳、紫艽等,它們的藥用效果也類似。
秦艽的反義詞是熱藥,即具有上火作用的中草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