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江河或海邊防水的建築物。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三:“蓼花被隄岸,陂水寒更渌。” 唐 元稹 《茅舍》詩:“邊緣隄岸斜,詰屈簷楹枒。” 明 徐光啟 《屯田疏稿·用水》:“隄岸者,以禦水,使不入也。大則為 黃河 之帚,小則為江河之圩。”
隄岸是漢語中表示沿水邊修築的擋水建築物的名詞,其核心含義與“堤岸”相同,指用土石等材料築成的、用于防洪或分隔水域的高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指人工修築的攔水或防水的土石結構,通常建于河流、湖泊邊緣。其功能為防止洪水泛濫、保護沿岸土地,或用于圍墾造田。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防水、攔水的建築物。”
“隄”為“堤”的異體字,二者在古籍中通用。《說文解字》注:“隄,唐也”(“唐”通“塘”),本義指擋水的土壩。後與“岸”組合,強調其臨水而築的特性。
如《詩經·陳風·防有鵲巢》鄭玄箋:“防,謂隄也”,指用于水患防護的構築物。
在古代文獻中常代指水域邊界,如“隄岸柳蔭”描述堤壩周邊的自然景觀。
商務印書館,2020年出版,第12卷第108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堤岸”詞條。
商務印書館,2016年,“堤岸”釋義條目。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古籍例證引自《詩經》鄭玄箋注。
“隄岸”是漢語詞彙,指沿江河或海邊用土石修築的防水建築物,主要用于防止洪水漫溢或海水侵蝕陸地。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隄岸”即“堤岸”的異體寫法(“隄”為“堤”的舊字形),指人工建造的擋水結構,通常由土、石等材料築成,功能是保護沿岸地區免受水流沖擊或淹沒。
二、結構與功能
三、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代詩文中常見:
四、近義詞與用法
常見近義詞包括“堤壩”“堤防”。例如:
五、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規範寫法為“堤岸”,“隄”屬異體字,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引用古文,需注意字形區别。
來源:綜合自、2、5的文獻解析及例句。
捱捱擠擠白帝白玉船閉目塞耳播揚谄施辰儀馳懷大出喪大高黨然乏手封外高山仰之關阃官衙骨朵子直榾榾漢震後堂換白交讬假相矜窮覽閱辣阘量詞臉色靈星門論友駡侮沒譜兒眠覺迷民鳴虵年馑凝煙潛壤青鐵青要瓊巵蘧除髯髩十八埊獄時教詩傭首夔收養同情心通索穨壞頹顔忘啜廢枕萬壽無疆限級小慧痟疾骁騎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