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馬駕車走十天的路程。《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楊倞 注:“言駑馬十度引車,則亦及騏驥之一躍。” 王先謙 集解:“ 劉台拱 曰:十駕,十日之程也。旦而受駕,至暮脫之,故以一日所行為一駕。若十度引車非駕義也。” 宋 蘇轼 《和叔盎畫馬次韻》:“駑鮐飽官粟,未受一洗空。十駕均一至,何事籋雲風?”
“十駕”是一個源自《荀子·勸學》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詞源與基本釋義
出自《荀子·勸學》:“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
比喻意義
荀子通過對比骐骥(良馬)與驽馬,強調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良馬雖快,若中途放棄,反不及持續前行的劣馬。故“十駕”被引申為“堅持不懈的努力”。
文學應用
後世文人常以此典勉勵勤學或表達锲而不舍的精神。例如:
“十駕”既指驽馬十日行程的具體概念,更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強調積累與堅持的哲學思想,成為激勵後進者的經典典故。
《十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十匹馬的駕駛或者指揮。在古代常常用于描述人們駕車的情景。
《十駕》由兩個部首組成:十部首和馬部首。
十駕的總筆畫數為20畫。
《十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駕乘文化。在古代,駕駛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人們經常使用馬車進行長途旅行。《十駕》一詞源于古人對馬匹駕駛的抽象表示,用來形容駕車場景或者指揮駕駛十匹馬。
《十駕》的繁體字為「十駕」。
在古時候,《十駕》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拾車」、「十匹駕」等。古人的書寫方式有時會因為時代和個人的習慣而有所差異。
1. 他熟練地駕駛着十駕,迅速穿越了人群。
2. 在古代,十駕常常用于皇帝或貴族的出行場景,彰顯其尊貴的身份。
駕車、駕駛、駕馭、駕駛證、駕駛員、駕駛艙
十輛、十隻車、十個馬車
零駕、無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