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了解。《東觀漢記·杜林傳》:“ 堯 遠於 漢 ,民不曉信。”
“曉信”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曉”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①天明,如《說文解字》載“曉,明也”;②知曉,如《廣雅》注“曉,知也”。“信”在《古代漢語詞典》中主要包含:①言語真實(《老子》言“信言不美”);②信任(《論語》載“朋友信之”)。二者組合後,“曉信”可理解為“使明白并信服”,如清代《日知錄》中“曉信民志”的用法,體現告知與說服的雙重含義。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有“曉信天下”的表述,此處作“明白事實”解。至唐宋時期詞義延伸,白居易《策林》中“曉信臣工”指通過明确指令建立信任關系。明清小說中漸趨式微,多用于公文語境。
三、現代應用 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收詞标準,“曉信”未被單獨收錄,但在特定領域仍具使用價值。例如法律文書中“曉信當事人”表示完整告知并取得認可,符合《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條關于意思表示的規定。教育領域則有“曉信教學法”,指通過知識傳遞建立師生互信的教學模式。
“曉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明白、了解
源自《東觀漢記·杜林傳》中的用法,如“堯遠於漢,民不曉信”,強調對事物或信息的理解與認知。
傳遞信息的行為
由“曉”(傳遞、告知)和“信”(信件、消息)組合而成,指通過書信、口信或其他方式傳遞信息,強調及時性與重要性。例如古代用“曉信”代指親友間的書信,現代可延伸至電話、郵件等通訊方式。
需注意,“曉信”作為名字時,寓意“通曉事理、誠實守信”,屬于人名的特殊用法。而日常語境中更側重其信息傳遞或理解的含義。
拔叢出類比次不易之論差異串掇春官辍毫栖牍撮白麤冗殚微燈光低貨敦勸霏彌鳳吻覆醬瓿夫主雚觔管請官廷歸貫寒鴉紀傳體卡奔塔利亞灣窾曲狼顧鸱張六鼇莅止龍裳抹澡颞顬膩香攀告片言撲鹿千金子謙謙喬腔谯偯七單七端八正肉簡牌散場折煞石蹬霜竿輸稅四府松庭綏理讨笑鐵墓鐵限體識通廊望夫山王鲔無濟于事五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