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青鳧 ”。1.即野鴨。狀似鴨而小,雜青白色,尤以綠頭者為上品。《太平禦覽》卷九四八引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羽人﹞語畢,化為青鳧入天際。”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黃甲紫鱗,出沒於繁藻;青鳬白雁,浮沉於緑水。” 唐 盧照鄰 《和夏日幽莊》:“釣渚青鳧沒,村田白鷺翔。”
(2).舊題 漢 郭憲 《洞冥記》卷四:“帝昇 望月臺 ,時暝望南端,有三青鴨羣飛,俄而止於臺……青鴨化為三小童,皆著青綺文繻,各握鲸文大錢五枚,置帝幾前。身止影動,因名輕影錢。”後因以“青鳧”指錢。 南朝 梁元帝 《與諸藩令》:“即日青鳧朽貫,紅粟盈倉。” 北周 庾信 《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況復全抽素繭,雪闆疑傾;併落青鳧,銀山或動。”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一折:“倘或間少下青鳧,也強如鳳城春色典琴沽。”
“青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野鴨
青鳬(音qīng fú)即野鴨,外形似鴨但體型較小,羽毛以青白色為主,其中綠頭品種被視為上品。例如《洛陽伽藍記》中描述“青鳬白雁,浮沉於緑水”,展現了其自然生态意象。
代指錢币
這一含義源自漢代《洞冥記》的典故:漢武帝在望月台見三隻青鴨化為小童,留下五枚“輕影錢”,此後“青凫”成為錢的别稱。此用法多見于文學隱喻。
、3雖重複提及野鴨與錢币的釋義,但未明确典故出處,且權威性較低,建議以的漢典解釋為準。
《青鳬》這個詞是指一種鳥類,也稱為青麻鳬,屬于鴨科。它是一種河流和湖泊中常見的水鳥,身體呈褐色或灰色,具有藍翅綠額和白色的腹部。青鳬的叫聲悅耳動聽,它常常在水面上遊泳和覓食,是一種美麗的水鳥。
《青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表示與鳥有關,由13個筆畫組成。
《青鳬》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這本古代的字書中。在《爾雅》中對《青鳬》的解釋是指“青色的鳥”,意指其羽毛呈現藍綠色。隨着時間的推移,《青鳬》逐漸被用來指代這種特定的鳥類。
《青鳬》這個詞的繁體形式是《青鳧》。
在古代,人們用不同的字形來寫《青鳬》,例如“靑雞”、“靑鳧”等。這些字形表現了當時人們對青鳬外貌特征的認知和描繪方式。
1. 湖畔上飛過一隻青鳬,美麗的羽毛在陽光下閃爍着迷人的光芒。
2. 清晨,青鳬掠過水面,留下漣漪蕩漾。
青鳬栖息在水域中,所以可以與水、湖泊等詞彙組成詞語,例如:青鳬池、青鳬湖。
青鳬的近義詞是青麻鳬。
青鳬的反義詞是其他不屬于鳥類的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