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 至 雍 獲白麟, 司馬遷 作《史記》于此處止筆。後以“麟止”指絕筆。《史記·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 陶唐 以來,至於麟止。”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 武帝 獲麟, 遷 以為述事之端。上紀 黃帝 ,下至麟止,猶《春秋》止於獲麟也。”《漢書·揚雄傳下》:“及 太史公 記六國,歷 楚 漢 ,訖麟止,不與聖人同,是非頗謬於經。” 宋 蘇洵 《史論下》:“ 固 贊 漢 自創業,至麟止之間,襲蹈 遷 論,以足其書者過半。”
“麟止”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與文獻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麟止”最初與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創作背景相關。據記載,漢武帝在雍地捕獲白麟(古代傳說中的祥瑞神獸),司馬遷以此為标志性事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即從上古唐堯時代記述至漢武帝獲麟之年(公元前122年)為止。因此,“麟止”本義指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絕筆之處。
代指“絕筆”
後世以“麟止”比喻著作或創作的終止,尤其用于形容作者因特殊事件或象征性節點結束作品。例如《漢書·揚雄傳》提到“訖麟止”,即借指司馬遷停筆的時間點。
争議與擴展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麟止”可引申為“罕見珍貴的事物”,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讀。傳統典籍中,“麟止”仍以“絕筆”為核心含義。
“麟止”是兼具曆史事件與文學隱喻的詞彙,其權威解釋應基于《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核心含義為“因特定标志事件終止著述”。其他擴展含義需謹慎考據,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太史公自序》原文或漢代史家相關注釋。
《麟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麟"和"止"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麟"部首是"鹿",由于它與麻、麥非常相似,通常在字典中歸為“鹿”部。它的筆畫數為11。
- "止"部首是"止",它的筆畫數為4。
來源:
"麟止"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的"麟"通常指的是傳說中的神獸,也被稱為"麒麟"。而"止"則表示停止、阻止的意思。因此,麟止可以解釋為麒麟休止、停止前進的象征。
繁體:
在繁體字中,“麟止”仍然寫作“麟止”,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麟止"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例句:
- 他的聲音好像麟止,引人入勝。
- 這首詩的美妙之處猶如麟止般令人陶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停止、盡頭、終止、戛然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行進、繼續、發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