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五蔔。古代帝王巡狩,預蔔五年,以占吉兇。《文選·班固<典引>》:“既感羣後之讜辭,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 李善 注引 蔡邕 曰:“繇,占也。王者巡狩,預蔔五年,歲習其祥,習則行,不則修德而改蔔。言天下已舉五蔔之占,而習吉也。”《宋書·謝莊傳》:“感五繇之程符,鑒羣後之薦典。”
“五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占卜、帝王巡狩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帝王巡狩時,若連續五年占卜結果均為吉兆(“習吉”),則繼續施行原有政策;若出現兇兆,則需調整策略或修德改蔔。這種制度體現了“天命觀”與人事結合的治理邏輯。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占卜流程,可參考《漢書》《史記》等史料。
《五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司法機關中負責撰寫文書、繪制圖案的官員。
《五繇》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彐”,筆畫數為18畫。
《五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司诰》中,是用來指稱負責繪制符號和記錄資料的官員。
《五繇》的繁體形式為「五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五繇》的古代漢字寫法為「五曜」。
1. 古代王朝的五繇大多都是文武皆備的人才。
2. 五繇負責繪制的圖案非常精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五繇官:指擔任五繇職務的官員。
2. 繇役:指為官府做工勞動的人。
五繇沒有明确的近義詞,但可以用“紙繇”、“書繇”來替換,表示負責寫作和繪圖的官員。
五繇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用“司禮”、“管庫”等詞來表示與五繇職責相對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