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士的意思、蹇士的詳細解釋
蹇士的解釋
指忠直之士。蹇,通“ 謇 ”。《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 德秀 善文辭,作《蹇士賦》以自況。”
詞語分解
- 蹇的解釋 蹇 ǎ 跛,行走困難:蹇足。蹇步。 遲鈍,不順利:蹇澀。蹇滞。蹇拙。蹇運。時乖命蹇。 傲慢。 窮困。 驽馬,亦指驢。 文言語助詞:蹇誰留兮中洲? 姓。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專業解析
“蹇士”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佐證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 蹇:《說文解字》釋為“跛也”,本義指足部疾患,引申為困頓、不順利。《廣韻》載其古音為九辇切,屬上古見母元部字。該字在古典文獻中常與仕途坎坷相關聯,如《易·蹇卦》以“蹇”象征行路艱難。
- 士:《白虎通義》定義為“通古今,辯然否”,特指具備學識修養的階層。《康熙字典》列舉其七種引申義項,此處取“有德行之讀書人”義項。
二、文獻佐證
《全唐詩》卷三百五載盧照鄰《詠史四首》有“諸君推管樂,之子慕巢夷。奈何蒼生望,卒為黃绶欺。蹇士空扪膺,報國将安施”句,此處“蹇士”特指懷才不遇的士人群體。《文苑英華》卷六百九所錄唐代策論中,“蹇士”更延伸為特立獨行、不苟合于時的知識分子形象。
注:本釋義綜合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等權威辭書編纂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蹇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iǎn shì
- 含義:指忠直之士。其中“蹇”通“謇”(jiǎn),表示正直、忠誠;“士”指士人或有節操的人。該詞常用于形容堅守原則、敢于直言的品行。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記載:
出自《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德秀善文辭,作《蹇士賦》以自況。”,表明元德秀通過此賦自我比拟為忠直之人。
- 通假關系:
“蹇”本義為跛足或不順(如“蹇澀”“蹇滞”),但在此處借作“謇”,強調正直敢言的品質。
三、字義分析
- 蹇:
原指行走困難(如“蹇足”),引申為困頓、不順利;通“謇”時,則與忠直相關。
- 士:
古代指有學識或德行的人,如“士農工商”“士人”。
四、總結
“蹇士”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在于褒揚忠貞正直的品格,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畚斸瓿甊草芥人命朝陵春試賜龍從人撮抄帶領墊財電療端淑耳鬓斯磨訪犯分路揚镳奮軋富貴不能淫幹谒海飓阖室化内貨貢活酒教無常師錦天繡地舊蹤卡剌特刊立烈味吏祿令甲麟趾流箭龍虎風雲颟顸眉毛胡子一把抓免租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镆邪南洪北孔怒生耙耧旁搖陰煽辟官平肆僻執前後鬐介秋旻柔情三線生産品生虜堂而皇之通籌通微蝸室枭狐消毀脅不沾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