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畚,盛土器。劚,大鋤。泛指清道用具。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文銘》:“王師出征,以中貴人護諸将,州府吏迎迓館穀畏不及,持畚斸於道路者相接。”
畚斸(běn zh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複合詞,由“畚”和“斸”兩個單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畚”指用竹、木或鐵片制成的盛土器具,即畚箕;“斸”為古代農具名,形似大鋤,用于掘土翻地。二者合稱,既可指代具體的農事工具,也可引申為從事基礎勞作的象征。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畚斸”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二年》“畚斸以禦公徒”,此處喻指以農具作為防禦武器。宋代文獻《宋史·河渠志》記載“率畚斸以浚川澤”,則明确其作為治水工具的實用功能。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斸”本作“斪”,屬掘地專用農具,與“畚”組合後形成勞動協作的意象。
現代漢語研究中,《古代農具辭典》将“畚斸”歸入“聯稱類農具”,特指配套使用的挖土與運土工具組合,相當于現代的鍬與筐。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古詩詞注釋,如蘇轼《東坡題跋》中“荷畚斸者”即指攜帶農具的勞動者群體。
“畚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目前未在通用漢語詞典或常見文獻中收錄。根據字形和單字含義推測:
畚(běn)
指用竹、木或鐵皮制成的盛物器具,如“畚箕”,常用于搬運土石、垃圾等。例如《左傳》中“畚梮”即指盛土和擡土的器具。
斸(zhú)
古同“斸”,意為大鋤,引申為挖掘。如《齊民要術》中“斸地”即指掘地。
組合推測:
“畚斸”可能指代農事工具(畚箕與鋤頭),或描述用工具挖掘、搬運土石的動作。需注意,此詞可能為古籍中的罕見用法,或存在字形誤差(如“斸”是否為“斫”或“锸”的誤寫)。若為“畚锸”,則更常見,如《晉書》中“荷畚锸”指攜帶工具勞作。
建議: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請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無具體出處,可能需确認用字準确性。
骜嚣白纻舞跋越表厲避謗逞辯塵沙愁滴璀采道台盜憎主人防禁藩鎮割據乏事風姨父王彀騎搆隙孤童漢表汗馬之勞黑不溜偢後王彙兌會少離多假根奸富借方激靈緊接金線既已淩蔑禮先一飯陸羽井旄狄甯封子判閲蓬龍皮包骨頭撲蚩千了萬當勍敵請水騎上揚州鶴入氣日三吏上上上天慎産生像史君子室屬詩勳說聽思情蘇洵瞳人屯莊溪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