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耙耧的意思、耙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耙耧的解釋

用耙子撈取聚攏。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豬》:“豬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耬水藻等令近岸;豬則食之,皆肥。” 缪啟愉 校釋:“ 金 抄作‘把樓’……‘耙’同‘杷’,《要術》一般作‘杷’,‘把’是‘杷’之誤。《爾雅·釋詁下》:‘樓,聚也。’但《要術》作‘耬’不作‘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耙耧”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發音和語境區分:

一、成語用法(發音:bà lóu)

  1. 基本含義
    形容人的行為粗魯、無禮,帶有批評意味。
  2. 來源與引申
    原指農村中用于耙平谷物的工具,因使用時動作較大、顯得粗魯,故引申為對人的行為評價。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不文明的言行,如:“他待人接物太耙耧,需注意禮節。”

二、農事動作(發音:pá lóu)

  1. 字面含義
    指用耙子撈取、聚攏的動作,常見于農業生産中。
  2. 文獻例證
    北魏《齊民要術·養豬》記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豬則食之”,描述用耙子将水草聚攏供豬食用。
  3. 工具關聯
    與農具“耙”(碎土工具)和“耧”(播種工具)相關,動作涉及平整土地或處理作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耙耧的意思

《耙耧》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用于耕地的農具。在農田中,農民用耙耧來耕地、翻土,使土壤更加松軟,便于種植作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耙耧》的拆分部首是“耒”,它表示與農業有關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耙耧的總筆畫數是21畫。

來源與繁體

耙耧在《康熙字典》中沒有單獨收錄,但在《說文解字》中将其解釋為農具。根據考古學的發現,耙耧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

在繁體字中,耙耧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形狀,但是繁體字的結構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耙耧的字形比較獨特。它的右部像十字,上方是個小框,下方有兩個橫杠表示農民使用時的裝置。

例句

1. 農民用耙耧翻地,準備種植作物。

2. 那個村莊的農人們手裡都拿着耙耧,忙着耕種。

相關詞語

組詞:耙子、耧杆、耧車。

近義詞:犁、鋤、鐮刀。

反義詞:種子、收割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