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祿的意思、吏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祿的解釋

(1).官吏的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王莽傳中》:“﹝ 天鳳 三年﹞五月, 莽 下吏祿制度……僚祿一歲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輔而為萬斛雲。”

(2).指吏祿制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二》:“天下吏人,素無常祿,惟以受賕為生,往往緻富者, 熙寧 三年,始制天下吏祿,而設重法以絶請託之弊。”

(3).官吏的祿位。 唐 韓愈 《送牛堪序》:“登第於有司者,去民畝而就吏祿,由是進而累為卿相者,常常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祿"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吏"和"祿"二字構成,專指官吏的俸祿制度。《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官吏的俸給",具體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

一、分字釋義 "吏"指在官府任職的基層辦事人員,《說文解字》記載"吏,治人者也",強調其管理職能;"祿"本義為天子賜予的糧食,《禮記·王制》注疏稱"祿,所受食",後延伸為官員的固定收入。

二、制度特征 作為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吏祿制度具有等級性特征。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漢代官吏俸祿按"石"計量,從二千石(郡守級)到百石(佐吏級)共分十六等。唐代實施"職田制",按《通典·職官典》所述,九品官可獲職田二頃,作為俸祿補充。

三、社會功能 《新唐書·食貨志》揭示,吏祿具有"養廉防貪"的治理意圖,所謂"祿禀其官,然後能治人"。宋代王安石變法時,通過《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增吏祿以養其廉"的改革主張,反映出俸祿制度與吏治清明的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吏祿”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官吏的俸祿
    指官員任職期間獲得的薪資或物質待遇。例如《史記·平準書》提到“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表明俸祿需根據國家財政情況調整。漢代王莽時期曾制定“吏祿制度”,規定不同級别官員的年祿從66斛到萬斛不等(《漢書·王莽傳中》)。

  2. 吏祿制度
    特指古代針對官吏俸祿制定的法規體系。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宋神宗熙甯三年(1070年)推行“天下吏祿”制度,通過規範俸祿和嚴懲受賄來整頓吏治。

  3. 官吏的祿位
    廣義上指官員的職位和待遇,強調其社會地位與經濟保障的結合。例如《漢書》提到“僚祿一歲六十六斛”,既包含俸祿也涉及職級劃分。

補充說明:
“吏祿”一詞常見于史書和典章制度文獻,不同朝代的具體标準差異較大。例如漢代以糧食(斛)為計量單位,宋代則結合貨币與實物發放。這一制度演變反映了古代國家治理中對官吏經濟保障與廉政建設的平衡考量。

别人正在浏覽...

阿紫拔萃被論人背義忘恩攙親充衍邨墅撮科打鬨當令道的應的點翰墊子疊窨督府發端鳳詞鳳凰弓凾洛黑話黑土橫決鶴頭側鹄膝記聞看封客家人可殺獵士棂角辚轹靡常鳴鈴磨練怒號破身鋪闆塹坎清快潤浸三尺水神道赦圖奢易涉遠師兵梳帚松虬素姓天陲跳博挽道尾蚴文獄窩心烏嗥洿沬武溪深無緖細不容發亵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