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吏的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王莽傳中》:“﹝ 天鳳 三年﹞五月, 莽 下吏祿制度……僚祿一歲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輔而為萬斛雲。”
(2).指吏祿制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二》:“天下吏人,素無常祿,惟以受賕為生,往往緻富者, 熙寧 三年,始制天下吏祿,而設重法以絶請託之弊。”
(3).官吏的祿位。 唐 韓愈 《送牛堪序》:“登第於有司者,去民畝而就吏祿,由是進而累為卿相者,常常有之。”
“吏祿”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官吏的俸祿
指官員任職期間獲得的薪資或物質待遇。例如《史記·平準書》提到“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表明俸祿需根據國家財政情況調整。漢代王莽時期曾制定“吏祿制度”,規定不同級别官員的年祿從66斛到萬斛不等(《漢書·王莽傳中》)。
吏祿制度
特指古代針對官吏俸祿制定的法規體系。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宋神宗熙甯三年(1070年)推行“天下吏祿”制度,通過規範俸祿和嚴懲受賄來整頓吏治。
官吏的祿位
廣義上指官員的職位和待遇,強調其社會地位與經濟保障的結合。例如《漢書》提到“僚祿一歲六十六斛”,既包含俸祿也涉及職級劃分。
補充說明:
“吏祿”一詞常見于史書和典章制度文獻,不同朝代的具體标準差異較大。例如漢代以糧食(斛)為計量單位,宋代則結合貨币與實物發放。這一制度演變反映了古代國家治理中對官吏經濟保障與廉政建設的平衡考量。
吏祿是一個漢字詞,通常指的是官吏的俸祿或薪水。在古代社會中,吏祿是官員的工資待遇。
吏祿的部首是口字旁,即“呂”。吏祿的拼音是lì lù。吏的筆畫數為5,祿的筆畫數為13。
吏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中國的王朝統治時期,官吏是由朝廷任命和控制的,他們的薪水來自于國家的財政。吏祿一詞逐漸形成,并在後來的曆史演變中被廣泛使用。
吏祿的繁體字是吏祿。
在古代,吏祿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其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總體來說,吏祿的基本字形并沒有太大改變。
1. 他的吏祿不僅包括了經濟收入,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權。
2. 官員們争相攀附權貴,就是為了能夠得到更高的吏祿。
1. 吏事(lì shì):指的是官吏的事務。
2. 祿位(lù wèi):指的是官員的職位和地位。
3. 吏治(lì zhì):指的是官吏的治理和管理。
俸祿、俸祿、薪水
貪污、貪腐、貪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