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籌的意思、通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籌的解釋

全面籌劃。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三》:“養兵較多,糜饗斯鉅,國債日積,償息倍繁,所以通籌國用,常有竭蹶不遑之勢。”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五:“在上演一個劇本時通籌全局,運用一切舞台工具,以發揮劇本的涵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通籌”讀作tōng chóu,由“通”和“籌”兩字組成:


二、詳細解釋

  1. 核心概念
    指從全局角度出發,系統性地規劃事務。例如清代薛福成在讨論國家財政時提到“通籌國用”,即全面統籌國家開支。

  2. 應用場景
    既可用于宏觀戰略(如國家治理、項目管理),也可用于具體事務(如戲劇導演對舞台工具的統籌)。


三、用法示例


四、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出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籌的意思

通籌是一個表示“互通有無,相互補充”的詞語,常用來形容事物之間的互相配合和補足,或者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籌的拆分部首為“立”和“竹”,其中“立”作為主部首,表示豎直方向的意思。“竹”作為輔部首,表示與竹子相關的意義。

通籌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立”部為5畫,而“竹”部則為6畫。

來源和繁體

通籌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周易·乾卦》中的“用九:通其亨——籌策”。後來,通籌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詞語,并且在現代漢字中保留了這個意義。

繁體字中的“通籌”并沒有太大改動,隻是書寫方式與簡體略有不同,字形較為繁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通籌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其中,“通”字的上部結構與現代稍有不同,有時會寫成“辶”,表示“走”的意思。而“籌”字的上部則用“⺮”代替現代的“竹”,用來指示與竹子有關的意義。

例句

1. 他們之間的通籌合作使得項目能夠順利進行。

2. 這次公益活動需要社會各界通籌合力,才能取得成功。

組詞

通力合作、通融、通情達理、籌備、策劃、策略

近義詞

通力合作、互助、協作、配合

反義詞

孤立、獨自、單幹、自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