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ddleheaded and careless] 糊塗而馬虎
信上隱隱間責他辦事颟顸,幫着上司,不替百姓伸冤。——《官場現形記》
(1).面大貌。 五代 和疑 《宮詞》之十二:“顢頇冰面瑩池心,風刮瑤階臘雪深。”
(2).糊塗而馬虎。《朱子語類》卷九三:“ 居仁 謂 伊川 顢頇語,是親見與 病叟 書中説。” 清 趙翼 《題竹初為袁趙兩家息詞後》詩之二:“各挾雌黃訴到官, 閻羅 包老 也顢頇。”《紅樓夢》第八一回:“如今 儒老太爺 雖學問也隻中平,但還彈壓的住這些小孩子們,不至以顢頇了事。”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章:“他颟顸地蹲在女兒身邊,用大手撫摸着她淩亂的頭發。”
“颟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ān hān(注意“颟”不讀mǎn或zhuan,“顸”不讀y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義
指“面大貌”,即面部寬大、輪廓粗犷的樣貌(此義項現已較少使用)。
引申義
現代常用其引申義,形容人糊塗馬虎、愚昧無知,或指做事漫不經心、粗枝大葉。例如:
“他辦事颟顸,常因疏忽導緻失誤。”
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五代·和凝《宮詞》:“颟顸冰面瑩池心,風刮瑤階臘雪深。”
(描寫冬日冰面粗犷晶瑩的景象。)
文學作品
《官場現形記》中:“信上責他辦事颟顸,不替百姓伸冤。”
(批評官員處事敷衍失職。)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出處,可參考《宮詞》《官場現形記》等文獻。
《颟顸》是一個表示人愚笨、遲鈍的詞語,形容一個人思維遲緩,反應遲鈍的狀态。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漢字中,“颟”是形聲字,“頭”是它的聲旁,表示頭部,而這個字的本義是頭腦遲鈍;“顸”則是指愚笨、遲鈍的意思。因此,合并在一起的“颟顸”意思就更加強烈,表示頭腦遲鈍、愚笨。該詞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思維和反應慢,或者表示一種統領不住各種紛雜思維和事物的狀況。
根據《康熙字典》,《颟顸》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1. 《颟》:頭部(半旁)+ “從”字形(6筆)
2. 《顸》:高(上面)(4筆)+ 人(也是高)(2筆)
《颟顸》的繁體字為“頼頇”。在繁體字中,“頇”代表遲鈍的意思,而“頼”則是仰賴、依靠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固定的形狀和結構,因此,對于《颟顸》這個詞,沒有明确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雖然聰明,但總是颟顸地反應,需要别人反複解釋才能理解。
2. 她在會議上沉默寡言,一副颟顸的樣子,似乎對所讨論的話題沒有任何興趣。
3. 面對複雜的工作任務,他總是颟顸不前,缺乏決斷力和應變能力。
1. 組詞:颟顸心智、颟顸反應
2. 近義詞:愚笨、遲鈍、魯鈍、木讷
3. 反義詞:智慧、聰慧、敏捷、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