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意思、皇朝的詳細解釋
皇朝的解釋
封建時代對本朝的尊稱。也稱國朝。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皇朝以治定制禮,功成作樂。”《舊唐書·李義府傳》:“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皇朝製作,稍以己意列其指歸。”
詞語分解
- 皇的解釋 皇 á 君主,亦指神話傳說中的神:皇帝。皇後。皇宮。皇儲(已确定的皇位繼承人)。皇權。 大:皇皇巨著。冠冕堂皇。 對先代的敬稱:皇考(對亡父的尊稱)。 古同“遑”,閑遐。 古同“惶”,恐懼。 姓。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專業解析
"皇朝"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政治内涵,主要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由皇帝統治的朝代或政權體系,強調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其核心特征包括:
- 世襲君主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通過世襲或武力更疊延續統治,如唐代李淵建立唐朝後傳位李世民等子孫 。
- 中央集權體制:形成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系統,如秦漢的三公九卿制、明清的内閣制 。
- 正統性象征:常與"天命"思想關聯,自稱為"奉天承運",如明清聖旨開篇用語 。
二、曆史語境中的典型代表
- 強盛時期:如"漢唐皇朝"指漢朝(前202-220年)與唐朝(618-907年),以開疆拓土、文化繁榮著稱。
- 制度典範:明朝(1368-1644年)确立内閣制,清朝(1636-1912年)設軍機處,體現皇權集中化演進 。
三、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 區别于"王朝":"王朝"側重統治家族譜系(如李唐王朝),而"皇朝"強調政權形态及制度架構。
- 區别于"帝國":西方語境中的"帝國"(Empire)包含殖民擴張屬性,而中國傳統"皇朝"更注重宗法禮制與疆域治理。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相關制度論述參見《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白鋼主編,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皇朝”是漢語中對封建時代本朝的尊稱,通常指代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指封建時代對本朝的官方稱呼,強調其正統性與統一性。例如“皇朝以治定制禮,功成作樂”(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
- 同義詞:又稱“國朝”,常見于古代文獻,如《舊唐書》中“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2.與“王朝”的區别
- 皇朝:特指統一區域、擁有皇帝稱號的政權,如秦、漢、唐等朝代,需滿足“帝國級别”(有皇帝及附屬國)。
- 王朝:可用于分封諸侯國或區域政權,如周王朝由分封的諸侯國組成,統治者稱“王”而非皇帝。
3.東西方差異
- 中國皇朝:更疊多伴隨戰争或政變,新政權與前朝往往無血緣聯繫,如唐朝取代隋朝。
- 歐洲皇朝:更疊通常通過血緣繼承,如英國漢諾威王朝因絕嗣轉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4.用法示例
- 文獻引用:如“李家皇朝滅亡是曆史的必然”(造句網)。
- 曆史評價:皇朝常與治世、禮樂制度關聯,如“功成作樂”體現其政治文化功能。
“皇朝”是中國曆史語境中強調中央集權與皇帝正統性的術語,區别于“王朝”的廣義用法。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可參考《舊唐書》《王文憲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采奔泷變化不窮避迹才蓺産後熱撐天柱地存項帶約大貊小貊打牙牌颠當東搜堕偷煩鄙芙蓉面改錐公席光晃晃豪膽黑髯惶沮徽轸活字版降解喈喈饑勞近安峻絶咔吧口澤雷峯塔廉稱煉丹子理欲廬山公馬鞍式馬蟥謀懽木栾乾崗氣食牛鵲山湖繞彎兒容置沙鹵上釣商素神思神心首尾相連摔臉子誰們四環路宿賊尾綴纖彎小除夕小米面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