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燹的意思、兵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燹的解釋

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宋史·神宗紀二》:“丁酉,詔: 岷州 界經 鬼章 兵燹者賜錢。”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端陽遊賞》:“聞兵燹選俊豪, 文華 特命仗旌旄。” 清 薛福成 《應诏陳言疏》:“ 江蘇 久遭兵燹,創痍呻吟,元氣未復。” ********* 《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你的故鄉連年兵燹,房屋田産都已毀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燹(bīng xiǎn)指戰亂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屬書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用于描述戰争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以下從釋義、語源、用法三個角度分析:


一、核心釋義

  1. 戰争引發的焚燒與破壞

    “兵”指兵器、軍隊,“燹”原指野火,合指戰火蔓延造成的焚毀。《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例:

    《宋史·神宗紀二》:“诏:岷州界經兵燹 者賜錢。”

    (戰火波及地區的百姓獲朝廷撫恤)

  2. 引申為戰亂災禍

    後擴展泛指戰争導緻的整體性破壞,如家園焚毀、人口流散等。近義詞包括“戰禍”“烽火”,但“兵燹”更強調焚燒與廢墟意象。


二、語源演變


三、權威文獻用例

  1. 曆史記載

    《杭州府志》載鹹豐十年太平軍攻城:“城中兵燹 尤烈,官廨民廬半成焦土”(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現代研究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強調其“戰争破壞”的語義核心(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卷1,p. 844)。


四、近義辨析

詞彙 側重含義 語境差異
兵燹 焚燒與物質毀滅 曆史文獻、災異記載
戰禍 戰争導緻的苦難 口語及文學作品
烽火 戰事信號與沖突 詩詞意象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一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 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趙爾巽.《清史稿》. 中華書局,1977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兵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īng xiǎn,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指因戰亂而遭受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2.詞源與出處

3.網絡釋義

特指戰火帶來的焚毀性破壞,如房屋、田産等被毀(、)。

4.例句

5.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宋史》或宋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比肩齊聲瞠乎其後稱物齒暮揣量床頭錢催攢大乘單行法道記獨醒人枋子豐積釜钺閨英闱秀國務孤士悍誕寒夜赫昈昈橫道黃公戶樞不蝼藉不得徑行卷罵開闊靠子浪喜磊浪不羁亮煌煌連窩端俚辭陵籍陋僻淪鋪馬克思門望免禮年末凝固漂絖憑闌破謎罄橐聖先世壽時手筮擇樹怨撻戮陶迳桃源洞提破投彈推東主西暾暾溫栗無米之炊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