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立諸侯;封侯建國;立功封侯。《易·豫》:“利建侯、行師。” 漢 韋孟 《諷谏》詩:“乃命厥弟,建侯于 楚 。”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歎防身一劍,壯圖濩落;建侯萬裡,老境相将。”
“建侯”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與分封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建侯”指封立諸侯或封侯建國,即君主将土地和權力分封給功臣或宗室,使其成為一方諸侯。例如《易經·豫卦》中提到“利建侯、行師”,強調分封諸侯有利于軍事行動。
引申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引申為立功封侯,表達對功勳成就的追求。如宋代劉克莊《沁園春》詞中“建侯萬裡,老境相将”,即借分封之意隱喻人生抱負的實現。
曆史背景
該詞與周代分封制密切相關,漢代韋孟《諷谏》詩“建侯于楚”即描述分封諸侯到楚地的史實。三國時期孫權封孫韶為“建德侯”(今浙江建德),也是這一制度的體現。
現代理解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視為成語,指通過努力獲得地位或成就,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資料,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侯”的核心含義圍繞古代分封制度,兼具曆史與文學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人物(如劉建侯、張建侯),可參考來源。
《建侯》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建立并封侯。在古代,封侯是對功勳卓著的人賜予封號、爵位和領地的一種榮耀表彰。
《建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建”的部首為“廴”,總共有九筆;“侯”的部首為“亻”,總共有八筆。
《建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世襲制度。在華夏民族漫長的曆史裡,許多英勇善戰、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都被封為侯爵,并賦予相應的領地。繁體字“建侯”在繁體中文中仍然通用,沒有特殊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字形有一些變化。對于“建”字來說,其字形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調整。例如,在甲骨文中,“建”字的字形表現為“廴”字在上,下面是“卩”。隨着時間的推移,“建”字的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1. 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建侯封爵,名垂青史。
2. 勇敢無畏的戰士們,為國家的繁榮與安甯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将被封為侯爵。
組詞示例:封建、建立、封號、爵位、領地、功勳。
近義詞示例:封爵、封官、封王、封侯。
反義詞示例:廢黜、解封、罷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