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vor;show leniency] 給予幫助或好處。也說“施惠”
施恩于人而不圖報
給人以恩惠。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左傳·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 唐 孔穎達 疏:“民知在上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則權柄移於法,故民皆不畏上。”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
施恩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概括為以下三個層面:
指主動給予他人恩惠或幫助,強調出于善意而非功利目的的行為。
例:“施恩不望報”指幫助他人不求回報。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合成詞“施恩” 即“給予惠愛”,體現主動的善意行為。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王力《古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
儒家思想中,“施恩”與“仁政”關聯,如《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調推己及人的惠澤。道家亦主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道德經》),暗合施恩不争之德。
來源:《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老子今注今譯》陳鼓應注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施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施恩”指給予他人幫助或好處,強調主動提供恩惠的行為。例如“施恩于人而不圖報”即表示幫助他人卻不求回報。
古代典籍
詞義延伸
唐代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進一步解釋:“民知在上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強調施恩需符合法度。
道德要求
施恩常與“不圖報”關聯,如“施恩不圖報,但好人肯定有好報”,體現無私助人的價值觀。
佛教視角
在佛教中,施恩被視為“布施”,分為三類:
如需更詳細古文例證或哲學讨論,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綜合)。
安翔白費口舌班禀鞭墓比肩接踵沖隱楚重大吹大擂倒盤帝極底須方劑飯盤肥茂負對負物戆鈍菇蘆過七豪桀畫蚓塗鴉糊口混輿家丞降侑監室腳燈精的旌舉開往麟角鳳嘴龍攢論判馬齒徒增靡然鄉風某士謀筮牧童棚簾骈肩累足飄蕭窮極要妙绮纨之歲呿頤結舌染網忍垢潤浸審問釋蹻手口之澤首身分離順賴送字樣子貪生灣酸賢妣憲長芗澤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