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砍伐;割刈。 唐 韓愈 《記宜城驿》:“有舊時高木萬株,多不得其名,歷代莫敢剪伐。” 郭沫若 《集外二·郊原的青草》:“任人們怎樣燒毀你,剪伐你,你總是生生不息,青了又青。”
(2).削除;伐滅。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箴規切諫,有古人之風;剪伐淫詞,有烈士之操。”《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 東吳 ,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剪伐”是一個漢語詞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并延伸出比喻義,具體解釋如下:
砍伐或割刈
指用工具(如剪刀、刀斧等)切斷或砍除植物,例如樹木、雜草等。字義分解為:
削除或伐滅
強調徹底清除某事物,如消滅勢力、鏟除弊端等。例如唐代張鷟提到“剪伐淫詞”,指消除不良言論。
在成語用法中,“剪伐”比喻鏟除惡勢力或消除害群之馬。例如:“曆代莫敢剪伐”形容長期無人敢觸犯某種權威或傳統。
適用于描述物理砍伐(如園林修剪)、社會整治(如清除腐敗)或文學比喻(如抗争精神)。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提示: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朝野佥載》《古柏行》等文獻。
《剪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使用剪刀或其他銳利的工具進行剪斷砍伐。它可以指代物體、植物等的剪切或砍倒行為。
《剪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刀”字旁,右邊是“戈”字旁。它一共包含11個筆畫。
《剪伐》這個詞的來源很有趣。據說,它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北魏書·外戚傳》中。當時,北魏皇帝招聘了一位善于剪輯和整理文件的人,他被稱為“剪伐先生”,以示對他精細工作的贊賞。後來,人們将這個詞引申為剪切或砍伐的意思。
《剪伐》的繁體字為「剪伐」,字形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剪伐》的古代寫法為「劍伐」,其中的「劍」字用來代替現代的「剪」字,表示使用剪刀或劍進行剪伐的意思。
1. 他用剪刀剪伐了一束鮮花,整齊美觀。
2. 那個伐木工人用鋒利的斧頭剪伐了巨大的樹木。
3. 這把剪刀可以輕松地剪伐紙張。
組詞:剪刀、伐木、剪輯、修剪。
近義詞:砍伐、割斷、割裂。
反義詞:連結、拼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