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名。掌撰拟、記載、翻譯、繕寫。或由舉人考授,或由特賜。《恨海》第一回:“ 王樂天 是個内閣中書,與 陳戟臨 一般都未曾補缺。”參閱《清史稿·職官志一》。
内閣中書是清代設置的官職,主要職責為處理内閣文書事務,具體信息如下:
職責範圍
内閣中書負責撰拟诏令、記載檔案、翻譯滿漢文書及繕寫重要文件。其工作内容涉及中央核心文書的起草與整理,屬于内閣中的基層文職官員。
選拔與品級
晉升路徑
進士通過朝考後,次優者可能被選為内閣中書,任職一定年限後可外調為地方同知、直隸州知州,或晉升至軍機處章京。
曆史演變
“中書”一詞原指皇宮藏書或記事文書,後演變為官職名。清代沿襲明制,在内閣設中書,但雍正設立軍機處後,内閣實權逐漸削弱。
文學例證
清代小說《恨海》中提及“内閣中書”一職,如人物王樂天即任此職,反映其社會地位。
以上信息綜合了清代官制特點及文獻記載,完整内容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内閣中書》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内閣官員,負責起草、批閱、管理各種奏章及文件。分散管理的文件官員被稱為“中書”,他們是皇帝的幕僚,負責處理國家的政務。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早在唐代,内閣官員就開始分為中書和中書令,中書令是内閣官員中的最高負責人。到了宋代,中書的職能更加明确,成為了一系列與朝廷文件撰寫、審核和存檔相關的官員。
《内閣中書》一詞的拆分為:
内(nèi):中文拼音nèi,部首内,總筆畫數5。
閣(gé):中文拼音gé,部首阜,總筆畫數9。
中(zhōng):中文拼音zhōng,部首口,總筆畫數4。
書(shū):中文拼音shū,部首聿,總筆畫數10。
《内閣中書》的繁體字為「內閣中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例如,「内」和「內」是同一個字,隻是使用了不同的寫法。而「閣」的繁體字在古代寫法中為「閣」,而「書」的繁體字在古代寫法中為「書」。
例句:内閣中書批閱了一份重要的奏章。
組詞:内閣、中書令、内閣學士。
近義詞:内閣侍郎、内閣大學士、内閣首輔。
反義詞:内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