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色霞光。 南朝 梁 江淹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 唐 王勃 《采蓮賦》:“憐曙野之絳氣,愛晴天之碧雲。”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玉樓絳氣,卷霞綃雲浪寒光澄澈。”
“绛氣”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赤色霞光,常見于古代詩文中的自然景象描寫。以下是詳細解釋:
“绛氣”由“绛”(赤紅色)和“氣”(雲氣、光彩)組成,字面意為“紅色的雲霞或光芒”。它多用于形容日出、日落時天空的赤色霞光,或雲霧中透出的紅光。
“绛氣”在古漢語中屬于雅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其近義詞可包括“赤霞”“丹霞”,反義詞則如“素輝”“白虹”等。
個别詩句(如“龍行踏绛氣”)中,“绛氣”可能被引申為祥瑞的紫氣,但此用法較為特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漢語詞典》等來源。
绛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绛色氣勢威嚴、莊重肅穆的氣質。
绛氣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氣,其中纟是絲的意思,氣是氣質的意思。筆畫數為11劃。
绛氣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這篇文章中,原文寫道:“氣質深绛而不可見,謂之绛氣。”這是荀子對于人的氣質、品質的形容。
绛氣的繁體字為「絳氣」。
在古代,绛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绛字的結構是由纟、豐、一、爪組成;在《康熙字典》中,绛字的結構是由纟、立、且組成。
1. 他身上散發出一股绛氣,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
2. 這幅畫筆墨淋漓,展現出濃郁的绛氣。
绛絲、绛綢、绛禮、绛紗、绛綸、绛紙、绛紫、绛緞
莊重、肅穆、威嚴、莊嚴
輕浮、輕狂、輕率、薄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