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諱疾病。 宋 周敦頤 《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護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 hù jí,其核心含義為隱諱疾病,即隱瞞病情或不願承認疾病的存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人因忌諱或逃避現實,不願直面自身疾病。這一行為常被引申為拒絕承認錯誤或缺點,與成語“諱疾忌醫”意義相近。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周敦頤的《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此處通過“護疾忌醫”的比喻,批判人們面對過錯時不願接受規勸的态度。
語境延伸
近義詞
諱疾忌醫、文過飾非。
“護疾”是帶有批判色彩的古語,既指生理疾病上的隱瞞,更常用于道德或行為層面的自我欺騙。需注意其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
護疾(hù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護”和“疾”兩個字組成。
“護”是由手(扌)和戶(戶)兩個部首組合而成的漢字,表示保護、守護等意思。它總共有6畫。
“疾”由疒和疋兩個部首組成,表示疾病、快速等意思。它總共有10畫。
“護疾”的意思是指保護疾病,也可以指醫治、治愈疾病。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史記·古本竹書紀年》中的記載:“醫師曰‘護疾’,使病者卒瘳。”意為醫治疾病,使病人迅速康複。
在繁體字中,“護疾”是“護疾”。雖然繁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但仍然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變體字,比如“護”在古代可以寫成“祜”,“疾”可以寫成“疒子”等,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變體字逐漸被淘汰,現代漢字寫法逐漸統一化。
以下是一些含有“護疾”的例句:
1. 醫生盡職盡責地護疾,使病人很快康複。
2. 這種藥物可以護疾,緩解疼痛。
3. 細心護理可以幫助護疾,加快恢複速度。
與“護疾”相關的組詞有:護士、護理、護衛等。
與“護疾”近義詞有:醫治、治療、醫療等。
與“護疾”反義詞有:導緻疾病、加重疾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