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東方之地,日出之所。《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 碣石山 過 朝鮮 ,貫 大人之國 ,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 莊逵吉 校注:“《太平禦覽》此下有注雲:‘皆日所出之地也。’”
(2).指天子封東方諸侯“授茅土”時用的青色泥土。 漢 班固 《白6*虎通·社稷》:“東方色青……故将封東方諸侯青土,苴以白茅。”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诔》:“我圖乃功,錫爾青土。”《陳書·高祖紀上》:“錫茲青土,苴以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冢社。”參見“ 茅土 ”。
(3).指 青州 一帶。《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 偉長 擅名於 青 土, 公幹 振藻於海隅。” 李善 注:“ 徐偉長 居 北海郡 ,《禹貢》之 青州 也。故雲 青 土。”《晉書·儒林傳·氾毓》:“客居 青州 ,逮 毓 七世……于時 青 土隱逸之士 劉兆 、 徐苗 等皆務教授,惟 毓 不蓄門人,清浄自守。”《北史·邢卲傳》:“屬尚書令 元羅 出鎮 青州 ,啟為府司馬,遂在 青 土,終日酣賞,盡山泉之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青土漢語 快速查詢。
青土,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分别從顔色屬性、曆史地理指代和地質學角度進行解釋:
指青色的土壤: 這是“青土”最基礎的字面含義,指顔色呈現青、灰或灰黑色的土壤類型。這類土壤通常因含有特定的礦物質(如綠泥石、鐵鎂礦物風化産物)、有機質成分或處于還原環境而形成特殊的青灰色調。在中國古代文獻和傳統土壤分類中,常根據土壤顔色進行命名和區分,青土即屬此類。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的“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雖未直接列舉“青土”,但後世注疏常将土壤按五色(青、赤、白、黑、黃)對應五方或五行進行闡釋,青土即代表東方或木德之土。
特指東方之地(曆史地理概念): 在中國古代,特别是與五行學說和分野觀念結合後,“青土”常被用來象征或指代東方地區。這源于五行中東方屬木,其色為青。因此,“青土”成為東方的代稱。例如:
地質學/土壤學中的特定土壤類型(青土岩): 在現代地質學和土壤學中,“青土”有時特指一種形成于還原環境下的沉積岩或土壤,其典型特征是呈現青灰色、灰綠色或藍灰色。這種顔色主要是由于岩石或土壤中含有二價鐵礦物(如菱鐵礦、綠泥石)或處于缺氧條件,鐵元素未被氧化成紅色的三價鐵所緻。青土岩常見于海相、湖相或沼澤相的沉積地層中。例如,在描述某些特定地質年代的沉積層或特定成因的土壤剖面時,會使用“青土”或“青土岩”這一術語。
“青土”一詞的核心在于“青”色,其含義從具體的青色土壤,擴展到象征東方的文化地理概念,再到地質學中描述特定成因的灰綠色沉積物或土壤。
參考文獻來源:
“青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學科綜合理解:
東方之地/日出之所
源自《淮南子·時則訓》,指東方極遠之地,涵蓋碣石山至朝鮮一帶,象征太陽升起之處。古人以五色配方位,青色對應東方,故稱“青土”。
分封諸侯的象征物
古代天子分封東方諸侯時,授予青色泥土(苴以白茅),代表權力與領地。如《白虎通·社稷》記載“封東方諸侯青土”,晉代陸雲文賦中亦有“錫爾青土”的描述。
青州地區的代稱
特指中國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今山東半島及周邊),如《晉書》提到“青土隱逸之士”,曹植《與楊德祖書》中“偉長擅名于青土”亦指此地。
灰綠色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中國東部(安徽、江蘇等地),因土壤長期淹水導緻氧化鐵還原為灰綠色氧化亞鐵而形成,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例如甘肅民勤的“青土湖”即得名于此。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及光明網的詳細釋義。
哀玉本息表訴不安于室粲然車馬陳奏傳心術單數大愚打張雞兒大真燈撚等親二車法蘭西人高山冠高下其手跟止孤寡鳏獨寒瘃驩嘩諱日笳管剪子驕倨舊中國幾象峻特枸橼開心顔科首臘雞頭冷金牋諒陰獠徒理化理頭柳毬履曆表毛毛雨棉手悶子秒末莫絡年壽牆裡開花牆外香千裡之任栖薄入頭上端瘦癯殊類送暖偷寒擡高糖霜黇鹿偷快僞讓無強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