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賜的匾額。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富鄭公 初請功德院,得勑額曰‘奉親’。”《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當門勑額字分明,兩個金剛形勇猛。”
“勑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複合詞,由“勑”和“額”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勑”通“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诏令或誡谕,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而“額”本義指匾額、牌匾,後引申為官方或權威機構頒發的标識性文字載體。二者組合後,“勑額”特指古代帝王或朝廷以敕令形式頒賜的匾額,多用于表彰功績、敕封場所或彰顯權威。
從構詞特征看,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如《宋史·禮志》記載,皇家寺院常獲賜“勑額”以昭示其特殊地位,例如北宋汴梁大相國寺的“勑建大相國寺”匾額即為典型。明清時期沿用此制,北京孔廟“萬世師表”匾額即屬帝王勑額範疇。這類匾額多采用禦筆親書或特制工藝,兼具文書效力與藝術價值。
在語義演變層面,“勑額”一詞現多作為曆史術語,用于文獻研究和古建築保護領域。《古建築術語辭典》(故宮出版社)将其定義為“古代官方認證的建築物标識”,強調其法律效力與文化象征的雙重屬性。現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已逐漸被“禦賜匾額”“敕建牌匾”等通俗表述替代。
“勑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老學庵筆記》或《醒世恒言》原文。
暗箭難防魃蜮悖理奔哀兵争箔經繩慘容長生祿位讒慝稱體裁衣塵至塵缁鸱彜吹毛索垢春蟻敦曉法藏分歧富昌脯醢光波官軍瑰才歸真海沿子鶴仗徽商寖耗進賢興功九疑魁峨愧荷困阻阆山老雕蟲棱觚目若懸珠盤磨破死拉活竊譽情見埶竭丘蓋壤末染色體溶彙賽因斯傷挫賞钿賞知紹複神庭貪婬停浸桐膏腿曲裢子托庇危地顯露韅鞅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