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賜的匾額。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富鄭公 初請功德院,得勑額曰‘奉親’。”《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當門勑額字分明,兩個金剛形勇猛。”
“勑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老學庵筆記》或《醒世恒言》原文。
勑額(chì 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封額、牌額、銘牌。它多用于古代官制中,表示官員職位的牌子或名錄,以示身份和職責。在現代漢語中,勑額也可用來指代其他類型的标識、牌匾或銘牌。
勑額的部首是勹(bāo),由四畫組成。它的整體結構是由勹和額兩個部分構成,共計十一畫。
勑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和禮儀制度。古代官員常戴着銀牌銘刻有自己的姓名和職位,用以顯示身份和權威。這些銀牌就是勑額的雛形。隨着時間的推移,勑額逐漸演變為用于其他标識和銘牌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勑額的寫法為「勑額」。
在古時候,勑額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常見的一種寫法是「勑額」,使用了「口」的形狀來代替現代「勹」的結構。
1. 他的名字刻在了勑額上,展示他的地位和職位。
2. 這個商店的勑額寫着「百年老字號」,展示其悠久的曆史和品質。
- 銘勑: 指刻寫銘文的勑額。
- 門牌: 指家庭或機構門口的标識牌。
近義詞:标示牌、标識牌、牌匾
反義詞:匿名、無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