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魄的意思、喪魄的詳細解釋
喪魄的解釋
猶言失魂落魄。《周書·靜帝紀》:“擒斬元惡,羣丑喪魄。”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賞厚可令廉士動心,罰重可令兇人喪魄。” 黃遠庸 《談屑》:“從此此工喪魄失志,悵惘不復平常。”
詞語分解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喪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àng pò,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或驚慌而失去理智,精神狀态崩潰。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結構:“喪”指失去,“魄”指魂魄,合起來表示魂魄喪失。
- 核心含義:形容人因受到強烈驚吓或打擊後,精神恍惚、失魂落魄的狀态。
二、詳細釋義與使用場景
-
情感表現:
- 用于描述人遇到重大變故、危險或恐怖事件時的心理狀态,如:“他目睹車禍後喪魄般呆立原地。”
- 古籍中常形容戰敗者或作惡者的驚恐,例如《周書·靜帝紀》中“羣丑喪魄”,指敵軍潰敗後士氣全無。
-
行為特征:
- 伴隨動作遲緩、反應遲鈍,如唐代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提到“兇人喪魄”,指作惡者在嚴懲下失去反抗能力。
三、例句與近義詞
- 例句:
- “黑袍男子一聲命令下,失魂喪魄兩人急沖而去。”
- “經過激烈戰鬥,殘敵早已喪魄,跪地投降。”
- 近義詞:失魂落魄、魂飛魄散、驚惶失措。
- 反義詞:鎮定自若、泰然處之。
四、權威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周書》,後廣泛用于文學作品中,如韓愈、黃遠庸的著作。
-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述,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周書》《論淮西事宜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喪魄的意思
《喪魄》是一個成語,意為失去靈魂或精神喪失,形容人情緒低落或意志消沉,失去生活的活力和動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喪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喪”的部首是“一”字頭,共5畫,“魄”的部首是“鬼”字頭,共16畫。
來源和繁體
成語《喪魄》源自于古代文獻《逸周書·周官》中的記載。“喪”和“魄”兩個字在繁體中的書寫形式與簡體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喪魄》的“喪”字有時候也寫作“喪”,而“魄”字的寫法則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他最近喪魄了,整個人都變得無精打采。
組詞
1. 喪心病狂:形容人的行為異常兇惡,喪失理智。
2. 喪志:指志氣消沉,失去奮鬥的動力。
3. 喪失:指失去或喪失某種東西或能力。
近義詞
失落、疲憊、消沉、頹廢
反義詞
振奮、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積極向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