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滅。《後漢書·吳祐延笃等傳贊》:“ 梁 使顯刑,誣黨潛絶。”
“潛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暗滅”,即隱蔽地消亡或斷絕。以下是詳細解釋:
建議需要具體用例時,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相關古籍注釋,以更深入理解語境。
潛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絕」。其中的「水」部表示與水有關,而「絕」部表示斷絕、消失。潛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水(三畫)+ 絕(8畫)。
潛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左傳·簡公二年》中,原文是“翟人潛絕齊。”意思是翟人潛伏并斷絕了與齊國的關系。這裡的潛絕表示隱藏、隱匿,并以此短語表示斷絕與齊國的聯繫。
潛絕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形狀和意義,即「潛絕」。這種變化主要出現在台、港、澳地區,作為繁體字的一種書寫形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潛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潛絕的形狀與現代形式有所不同,筆畫也較為繁瑣。隨着時間的推移,潛絕的形狀逐漸簡化,并最終定型為現代的形式。這說明漢字自古以來就經曆了一系列的演變與發展。
以下是幾個使用潛絕的例句:
1. 他們潛絕山林,欲躲避追捕。
2. 這個秘密被他們潛絕了數百年。
3. 這個部落已潛絕于曆史的長河中。
與潛絕相關的組詞有:潛水、潛藏、絕迹等。
與潛絕近義詞有:隱藏、深藏等。
與潛絕反義詞有:顯露、暴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