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昏,傍晚。 元 陳旅 《題韓伯清所藏郭天錫畫》詩:“歲晚懷人增感慨,晴窻展玩到斜曛。” 明 孫柚 《琴心記·漢宮春曉》:“嬾結芙蓉帶,愁鬆翡翠裙。曉來香閣坐,常恐又斜曛。”
(2).落日的馀輝。 清 周亮工 《同箨庵酌第二泉竟》詩之一:“輕舟能暫泊,扶老送斜曛。” 林纾 《題畫》詩:“危棧黏天路不分,鞭絲帽影印斜曛。”
“斜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見,例如明代孫柚《琴心記》中“曉來香閣坐,常恐又斜曛”,通過斜曛暗喻時間推移與人物心緒。
“斜曛”兼具時間與光影的雙重意象,是中文裡富有畫面感的詞彙。
《斜曛》是一個詞語,意為夕陽的斜晖。它用來形容夕陽斜照的美景,通常指日落時的金黃色光線。
《斜曛》的部首是日(rì)和月(yuè),它們分别位于詞語的左邊和右邊。整個詞語共有11個筆畫。
《斜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它最早出現在唐代楊氏《四喜詩》中的一首詩文中:“旖旎斜曛山河傍,窈窕姮娥共護堂。”這句詩表達了夕陽斜照下山河美景以及美麗的姑娘。
《斜曛》的繁體字為「斜曛」,發音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斜曛》的古代寫法為「斜曛」,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1. 晚霞餘晖斜曛,映襯着遠山的輪廓。
2. 他坐在河邊,欣賞着斜曛灑在水面上的美麗光影。
1. 斜陽:太陽斜照的陽光。
2. 曛光:夜幕降臨前的微弱光線。
夕陽、晚霞
朝陽、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