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制用以計數的馬形籌碼。《周禮·夏官·大司馬》“獻禽以祭社” 漢 鄭玄 注:“争禽而不審者,罰以假馬。” 賈公彥 疏:“罰以假馬者,謂獲禽所算之籌。”
(2).方言。假裝。揚州評話《天齊廟包公斷太後》:“ 包興 趴到外面站起來:‘大人有何吩咐?’假馬從外面進來,好象走外頭才來的:‘大人。’‘爾可知道, 範仲華 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原注:“假馬,假裝。”
“假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計數工具
指木制的馬形籌碼,用于統計數量或記錄功績。這一用法源自《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漢代鄭玄注釋中提到“罰以假馬”,即用此類籌碼作為懲罰或計數的工具。
方言中的“假裝”
在揚州等地方言中,“假馬”表示“假裝”或“故作姿态”。例如揚州評話《天齊廟包公斷太後》中,包興“假馬從外面進來”即描述其假裝剛到的動作。
在破産重整領域,“假馬投資人”(Stalking Horse Bidder)指與債務人達成初步投資協議的投标人,其作用是通過設定基準價格吸引更高報價,從而最大化債權人利益。這一術語源自獵人用道具馬接近獵物的比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案例或商業術語細節,可參考相關古籍或破産法文獻。
《假馬》是一個成語,意指假裝成樣子相似的東西或人,以欺騙他人的行為。它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某些不正直的行為或僞裝。
《假馬》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屬于漢字中的動物類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為十四畫。
《假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韓非子·喻老》中。故事中,韓非子和其他人在馬上狩獵,其中有人追趕一匹真馬,而另一人騎着一匹假馬。韓非子看到後對他們說:“看那馬是假的,跑得太遲,都沒有一匹真馬跑得快。”從而形成了“假馬”的成語。
《假馬》的繁體字為「假馬」。
在古代,「假馬」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更加繁瑣,筆畫位置、連貫與大小都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無法找到具體的古代«假馬»的寫法,因此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1. 他表面上是個朋友,實際上卻是個假馬,時刻在背後捅刀子。
2. 那些假馬冒充志願者去救災,實際上隻是為了争取社會聲譽。
組詞:真假、馬肉、馬圓、馬車、馬背
近義詞:僞馬、僞裝、假裝
反義詞:真實、真相、真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