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進運動的意思、西進運動的詳細解釋
西進運動的解釋
指美國在1783年獨立後向西部地區大規模拓殖的活動。美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殖民者湧入尚未開發的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地區,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并奪取英、法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和墨西哥的一部分土地。到19世紀中,已将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增加七倍以上,從十三個州擴大到三十六個州。
詞語分解
- 西的解釋 西 ī 方向,太陽落下的一邊,與“東”相對:西面。西曬。西域。西方。西席(舊時對幕友或家塾教師的敬稱。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亦稱“西賓”)。西宮(借指妃嫔)。 事物的樣式或方法屬于西方的(多指歐美各
- 運動的解釋 ∶運行轉動因天時而行罰,順陰陽而運動。;;《新語》 ∶運用夫宰相運動樞極。;;《後漢書》 ∶物體位置不斷改變的現象直線運動 ∶可促進身體健康的身體活動排球運動 ∶向群衆公開宣揚某種思想、見解、主義的
網絡擴展解釋
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大規模遷移、拓殖和擴張的曆史進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時間範圍
西進運動始于美國獨立戰争後(約18世紀末),結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核心是通過領土擴張和資源開發,将美國疆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從1783年的205萬平方公裡增至777萬平方公裡。
二、背景與動因
- 政策推動:美國獨立後廢除英國限制西進的禁令,政府通過《宅地法》等政策鼓勵移民。
- 資源吸引:西部蘊含礦産、肥沃土地及金礦(如1848年加利福尼亞淘金熱)。
- 經濟需求:東部人口壓力與工業化發展需要新的市場和資源。
三、過程與階段
- 領土擴張:通過購買(如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戰争(如美墨戰争)和掠奪印第安土地實現擴張。
- 三次移民浪潮:
- 農業開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開拓俄亥俄、田納西等地區;
- 工業開發(19世紀中葉):鐵路建設推動工業西移;
- 高新技術時期(19世紀末):資源開發與城市興起。
四、影響與評價
-
積極影響:
- 經濟:促進農牧業、工業革命和國内市場擴大;
- 政治:打破自由州與蓄奴州平衡,為南北戰争奠定基礎;
- 文化:形成“邊疆精神”,塑造美國民族性格。
-
負面後果:
- 對印第安人:通過屠殺、欺騙和強制遷移(如“血淚之路”)掠奪土地,導緻印第安文明近乎滅絕;
- 生态破壞:過度開發引發環境問題。
五、本質争議
西進運動被部分學者視為“侵略行為”,以犧牲原住民利益為代價完成領土擴張;也有觀點認為其是市場經濟驅動的社會發展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數據,可參考搜狗百科、道客巴巴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是指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國家遷徙和移民的大規模運動。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運”(yùn)和“動”(dòng),分别由“辶”(zou)和“力”(lì)構成。其筆畫分别為“10”和“6”。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國内社會經濟不斷惡化和政治動蕩的時期。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侵略使中國陷入了危機之中,農民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日益惡化,許多人希望通過移民到西方國家來改善自己的命運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西進運動》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西進運動」。
根據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規則,我們可以推測《西進運動》的古漢字寫法為「西進運動」。
以下是關于《西進運動》的兩個例句:
1. 19世紀末,中國農民紛紛加入西進運動,希望能夠在他國找到更好的生活。
2. 西進運動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東進運動、北進運動、南進運動
近義詞:移民潮、移民運動
反義詞:東歸運動、返鄉運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