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牛奔逸。語出《書·費誓》:“馬牛其風。” 蔡沉 集傳:“馬牛風逸。” 宋 蘇轍 《汝南示三子》詩:“飲食粗便魚稻足,音塵不隔馬牛風。” 明 孫仁孺 《東郭記·戰必勝》:“ 齊 人煞誕,馬牛風不及邊關,無端侵越我江山。” 清 周亮工 《送季介庵呂素岩北還》詩:“雪裡難尋鴻雁跡,塵中誰辨馬牛風。”
(2).無關系,不相幹。 宋 楊萬裡 《謝張子儀尚書寄天雄附子百果十包》詩:“今古交情市道同,轉頭立地馬牛風。”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三折:“色緣有深意,誰謂馬牛風?” 清 王韬 《臆譚·簡輔》:“今相臣之去就廢置,若無預乎草野之休戚,并不繫乎朝廷之重輕,在民若馬牛風,在朝若九牛毛。”參見“ 風馬牛不相及 ”。
“馬牛風”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可綜合如下:
原指“馬牛奔逸”
源自《尚書·費誓》中的“馬牛其風”,原意為馬牛因受風而奔跑散逸。此處的“風”指動物因發情而奔走,後引申為牲畜失控的狀态。
引申為“不相幹、無關聯”
後與《左傳·僖公四年》中“風馬牛不相及”的典故融合,比喻事物之間毫無關聯或互不幹涉。例如宋代蘇轍的詩句“音塵不隔馬牛風”,即用此意。
在曆代文學作品中,“馬牛風”常被用作比喻或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尚書》《左傳》及上述詩人作品。
《馬牛風》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書法字迹氣勢雄渾,富有力量感。
《馬牛風》的拆分部首是馬、牛、風,分别是馬匹、牛角、風的意思。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馬(3畫)、牛(4畫)、風(4畫)。
《馬牛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文中,用以形容文筆的雄渾有力。
繁體字中《馬牛風》的寫法為「馬牛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馬的寫法演變為「馬」,牛的寫法演變為「牛」,風的寫法演變為「風」。
他的書法作品充滿了馬牛風,給人一種威嚴和力量感。
馬到成功、牛勁、風起雲湧。
氣勢恢宏、雄奇磅礴、霸氣逼人。
柔弱無力、輕飄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