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廢弛。《魏書·元徽傳》:“時 靈太後 專制,朝綱頽褫。”
“頽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頽(tuí)
同“頹”,本義為坍塌、衰敗,引申為敗壞、松弛之意。例如“頹廢”“頹敗”均含消極衰落的語義。
褫(chǐ)
本義為脫去衣物,後引申為剝奪、革除。如“褫奪公職”指依法剝奪職位,“褫革”指革除功名。
“頽褫”由“頽”的衰敗義與“褫”的剝奪義結合,整體表示制度、法紀等因衰敗而廢弛或瓦解。例如古代文獻中可能用于描述禮法崩壞、政令不行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等古籍或專業漢語詞典。
《頽褫》(tuí chǐ)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衰敗、衰落、敗落。
《頽褫》的部首是“衤”(衣服),共有14個筆畫。
《頽褫》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漢書·律曆志上》:“凡事窮而後發,結壯而後衰,衰而盛,盛而衰。”意思是一件事情在經曆一番興旺後,就會走向衰敗。
《頽褫》的繁體字寫作「頹褫」。
在古代,寫作《頽褫》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仍保持着基本的意思。
1. 這家企業由于管理不善,業務逐漸頽褫了。
2. 他曾經是一個富有的商人,可是由于投資失敗,一夜間頽褫了。
- 頽敗:衰敗、敗落。 - 頽邁:衰老、衰弱。 - 頽唐:喪失、失去、頹廢。
- 衰敗:衰落、衰敗、敗落。 - 崩潰:垮掉、倒塌、瓦解。
- 興盛:興旺、繁榮、蓬勃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