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間流傳的說法。《漢書·刑法志》:“ 孫卿 之言既然,又因俗説而論之曰: 禹 承 堯 舜 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湯 武 順而行之者,以俗薄於 唐 虞 故也。” 宋 蘇轼 《和黃秀才鑒空閣》詩:“妄雲桂兔蟆,俗説皆可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天醫》:“俗説雷部擊人,必有天醫隨之,或誤擊則旋活之。”
(2).俗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至於 陳琳 諫辭,稱掩目捕雀; 潘嶽 哀辭,稱掌珠伉儷,并引俗説而為文辭者也。”
(3).用通俗易為人所接受的方法、形式講授佛法之稱。與“真說”相對。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三論宗》:“佛有二種說法,一為俗說,一為真說。如說有情、天、梵等名相,都屬俗說。”
“俗說”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民間流傳的說法
指非官方的、大衆口耳相傳的見解或故事,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例如《漢書·刑法志》提到“因俗說而論之”,蘇轼詩中也用“俗說皆可屏”表達對民間傳說的态度。
俗諺或通俗表達
指具有總結性的民間諺語或口頭禅,如“掩目捕雀”“掌珠伉俪”等。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曾引用這類俗說作為文辭素材。
佛教中的通俗講授方式
與“真說”(直接闡釋佛法奧義)相對,指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傳播佛法。呂澂在佛學研究中提到,佛法的“俗說”會借用“有情”“天”等世俗概念便于理解。
注意:需區分“俗說”與“俗話說”。後者特指約定俗成的諺語(如“宰相肚裡能撐船”),而“俗說”涵蓋範圍更廣,包括未形成固定表達的民間說法。
《俗說》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民間習慣中流傳的智慧和經驗的言論或格言。
《俗說》的部首是「亻」(也稱為「人」部)。
《俗說》共有六個筆畫。
《俗說》一詞的起源并無确切記載,但其普遍使用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
《俗說》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俗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俗說」的形式中「俗」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寫作「俗」的上方多一個小「丿」。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鄉遇故知,正是「俗說」中的知音。
2. 學校裡的老師常常引用一些經典的「俗說」來教育學生。
俗語、俗稱、俗氣、民俗等。
格言、箴言、諺語。
正說、正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