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葭管 ”。装有葭莩灰的律管。《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明堂乐章》:“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饗祭。” 唐 黄滔 《投翰长赵侍郎》诗:“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赏雪》:“灰飞葭管,新阳渐破严寒。” 俞锷 《醉歌行》:“葭管灰飞愁破云,春魂欲返天犹醺。”参见“ 葭灰 ”。
“葭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葭律”由“葭”和“律”组合而成:
合称“葭律”即装有葭莩灰的律管,又称“葭管”。古人将芦苇内膜烧成灰(葭莩灰)置于律管中,通过观察灰的飞动来测定节气变化,属于古代天文历法工具。
“葭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候气法”的智慧,属于“十二律吕”体系的一部分。通过自然物候与乐律结合,反映古人对天文、音乐的融合认知。
若需进一步了解“葭”的演变或《蒹葭》诗意,可参考汉典或《诗经》注解。
《葭律》这个词源于古代的汉字,具有多层的含义。它既可以指代一种植物,又可以指柳树。此外,它还可以指代一种古代的音乐曲调。
《葭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其中“艹”是草的意思,而“木”表示木头。根据部首和笔画,我们可以得到这个词的拆分结构:“艹”+“水”+“木”。
《葭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文化。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葭管、竹笛等乐器演奏音乐。而根据古籍记载,葭律是一种古代音乐曲调,常用于宫廷音乐演奏和宴会娱乐,被认为富有民族特色和古典美。
在繁体字中,葭律的写法是「葭律」,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葭律的写法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在古代铭文中,葭律的写法是「草」+「水」+「立」,而在楚字和秦字中,它的写法则是「艹」+「水」+「木」。
1. 他能够熟练地演奏葭律,让人陶醉其中。
2. 这首乐曲采用了古老的葭律调式,带有浓厚的古韵。
1. 葭管:古代的一种乐器,用葭草做成。
2. 葭竹:指用葭草做成的竹子。
1. 声律:指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
2. 曲调:指乐曲的音调和音程。
无。
暴刻被中画腹贬辞边萌冰层禀圣才局尘音斥陟垂老搓板电大端厚发表费出匪兕分祷丰年玉荒年谷愤愧革路钩别砉騞浣花天藉幕觭梦镜湖臼杵之交控带匡宁狼当立朝璘玢历筭买脸尨眉皓发妙笔生花秘传鸣吠名字穆护歌念孜孜噼里嘭啷评功摆好俜停讪疵石榴食饟霜轮水银粉太阴鍊形腾文停闲梯仙铜竹律香木箱钱小而全小砑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