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骥服鹽車”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戰國策·楚策六》:
“夫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描述千裡馬拉鹽車時疲憊不堪的情景,暗指人才被大材小用。
該成語至今仍用于批評用人不當的現象,常見于文學、職場或社會評論中,呼籲重視人才匹配。
骥服鹽車,古時指行走在鹽道之上的馬車。其中,骥字的拆分部首為馬,鹽字的拆分部首為皿。
骥(jì)字的筆畫為十五畫,馬(mǎ)為三畫,加上其他部分共計十五畫;鹽(yán)字的筆畫為七畫,皿(mǐn)為五畫,加上其他部分共計七畫。
《骥服鹽車》一詞來源于宋代文人歐陽修的《骥服鹽車賦》。其寓意是指勤奮努力工作的人,比喻行走于艱險之中,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在繁體字中,骥字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寫法稍有變化。鹽字的變體為鹽,但讀音和意義都相同。
在古時候,骥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骥字的舊寫形為馬上幾點,表示馬腿站立在地面上的樣子,象征着高傲、優秀的意思。而鹽字的舊寫形為少,表示鹽是一種珍貴而稀少的物品。
例句:"他不辭辛勞,像骥服鹽車一樣勤奮工作。"
組詞:骥立馬蹄、馬鹽不辨、鹽車直行。
近義詞:勤奮努力、孜孜不倦。
反義詞:懶散怠惰、怠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