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迷。 唐 柳宗元 《設漁者對智伯》:“﹝魚﹞折鰭秃翼,颠倒頓踣,順流而下,宛委冒懵,環坻溆而不能出。”
“冒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冒懵”指昏迷狀态,多用于形容人或生物因受傷、受困等原因失去知覺的情形。例如:唐柳宗元《設漁者對智伯》中描述魚群被困時“宛委冒懵,環坻溆而不能出”。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設漁者對智伯》,描述魚群受傷後“折鳍秃翼,颠倒頓踣……宛委冒懵”,生動刻畫了生物瀕臨昏迷的掙紮狀态(、)。
現代漢語中,“冒懵”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方言或文學化表達中。例如東北方言例句:“要是你哪天冒懵走進我心裡,指定得哭”(),此處“冒懵”帶有“突然、莽撞”的引申義。
“冒懵”本義為昏迷,可結合具體語境引申為“突然闖入”或“魯莽行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5、6等來源。
《冒懵》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形容人在某一瞬間突然陷入困惑和糊塗的狀态。當一個人遇到一些意想不到或不能理解的事情,他或她可能會感到迷茫,心裡一片懵懵然,就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冒懵的部首拆分是“冖”和“心”,其中“冖”是冰雪的意思,“心”則表示内心,心智。這個詞的拼音是“mào méng”。它總共有10個筆畫。
冒懵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而在現代漢字中并沒有找到直接對應的字符。相對應的繁體字可能是「玟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冒懵可以使用一些相關的字加以描述,比如「糊塗」、「困惑」、「茫然」等。這些字詞也都代表在某一瞬間陷入困惑的狀态。
例如,在一本古代文學作品中,可以說:“他突然聽到這個消息,頓時感到冒懵,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例句中,冒懵形容了主人公在收到消息後出現的困惑和無法理解的心情。
除了冒懵以外,還有一些近義詞可以用來表達類似的含義,比如「糊塗」、「迷茫」、「困惑」等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人在面對一些難題或者困擾時的心态。
與冒懵相反的詞為「清醒」或「明晰」,表示一個人在思考和理解事物時表現出的清晰明确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