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打梆子。用以宣告集散、表示有事申報或巡更示警等。 明 呂維祺 《四彜館增定館則》之十五:“諸生每日辰初入館……候擊梆散館,不許先出。”《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原差道:‘此是經卷,又不是甚麼財物,待我在轉桶邊擊梆,禀一聲,遞進去不妨。’”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發各告示》:“許擊梆從轉鬥内投進。”
“擊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敲打梆子,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擊梆”常見于古代社會管理,尤其在明清時期廣泛應用。梆子作為一種發聲工具,聲音穿透力強,適合傳遞信息()。
現代漢語中,“擊梆”多用于比喻快速行動或傳達消息,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近義詞包括“敲梆”“傳梆”,反義詞可結合具體語境,如“靜默”“隱匿”等。英文可譯為“beat the watchman's clapper”()。
如需更多例證或組詞,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漢典)。
擊梆(jī b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指擊打或敲打梆子的動作,梆子又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形狀像鐘,用木槌敲擊發出聲音。
2. 比喻進行警告或發出信號,以示行動的開始。
3. 在古代戲曲中,梆子通常都用于給演員們打節奏,指導及提示他們的表演。
擊梆這個詞的首部是手字旁(⼿)和木字旁(木),其中⼿表示與手有關,木表示與木材或樂器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擊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梆子最早出現在漢朝時期的音樂演奏中,後來逐漸演變成打擊樂器,并在戲曲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擊梆這一詞語則形容了梆子的聲響和用途。
擊梆的繁體字為「擊梆」。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擊梆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楷書中可以寫作「擊杠」或「擊罣」等。
1. 在劇場裡,演員漸漸安靜下來,梆子一敲,舞台上的表演開始了。
2. 指揮家高舉指揮棒,一擊梆,樂團如潮水般奏出莊嚴的樂曲。
組詞:梆子、擊打、敲打、警告、樂器。
近義詞:打梆。
反義詞:停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