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源,根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宋 蘇轍 《禦試制策》:“臣請為陛下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説者謂 東漢 多名節之士,賴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釣竿上來。”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陸遊 《自責》詩:“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若夫 婁師德 都督 豐州 ,親衣皮褲率士屯田,積穀百萬,無轉餉和糴之費,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還在 漢昭帝 時,有所謂賢良文學的儒生,代表下層豪強,力争鹽鐵私營權,以為這是緻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愛下》:“姑嘗本原若衆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迹,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實,其所繇緻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礎。 宋 曾鞏 《制诰拟詞·相制二》:“某行無錙磷,學有本原。材諝智謀,淑問惟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為山覆簣,當加進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務本原之學。”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號為作新體詩者所敢重也。”
(5).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實體。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本原”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既包含漢語日常語義,也具有哲學層面的深刻内涵。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根源與基礎
指事物的最初起點或最重要部分,如《左傳》中“木水之有本原”即強調自然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
推究與追溯
表示通過分析事物本質來探究其源頭,如宋代蘇轍所言“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定義與範疇
哲學中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根據,即萬物最初根源(如古希臘的“水”“火”“原子”等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本原是高度抽象化的物質,具有第一性。
主要哲學流派觀點
“本原”既可用于描述具體事物的基礎(如“民人之有謀主”),也用于抽象哲學讨論(如世界構成的第一性原則)。其複雜性在于,不同語境下可能指向自然、精神或邏輯層面的根本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