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禦廚中專司品嘗食物的官員。 宋 嶽珂 《桯史·紫宸廊食》:“﹝楪﹞合以玳瑁而金托之,封其兩旁,上以黃紙書品嘗官姓名以待進。”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太官署》:“ 嶽珂 《桯史》:‘以黃紙書品嘗官姓名以待進。’蓋取《周官·膳宰》‘品嘗食,王乃食’之義。”
“品嘗官”是一個源自古代官職的詞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禦廚中專司檢驗食物質量與安全的官員,需在帝王進食前先行試嘗,确保無毒且符合标準。這一職能最早可追溯至《周禮》中“膳夫”的職責,體現了古代宮廷對飲食安全的重視。
曆史職能特點
現代引申義
現多用于比喻擅長品鑒食物或飲品的人,例如美食評論家、品酒師等職業,強調其鑒别能力和審美水平。該詞也帶有一定诙諧色彩,可形容對飲食挑剔或講究的人。
文獻佐證
宋代嶽珂《桯史·紫宸廊食》和清代梁章鉅《稱謂錄》均記載了該官職的具體工作流程,印證其曆史淵源。
《品嘗官》這個詞是指負責嘗試、品鑒食物、飲料、美食的專業人員。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品(pǐn)和嘗(cháng)。品字的部首是口(kǒu), 嘗字的部首是口(kǒu)。
品字的筆畫是8畫,其中橫畫一畫,豎畫一畫,撇畫一畫,捺畫一畫,彎鈎畫一畫,提一畫,豎彎鈎一畫。
嘗字的筆畫是12畫,其中豎畫一畫,橫畫一畫,撇畫一畫,捺畫一畫,豎鈎一畫。
《品嘗官》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追溯至明朝。它描述了當時許多宮廷和貴族中雇傭的專門品嘗和鑒定美食的官員。這些官員負責嘗試食物的新鮮度、口味和質量,并向皇帝或貴族提供推薦或警告。
在繁體字中,品字保持不變,而嘗字寫作嘗,多用于台灣、香港等地區。
古代漢字中,品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品”為上下結構,上面是艹字旁,下面是口字旁。“嘗”字也類似于現代寫法,隻是在“口”字下面加了一個彎曲的短橫。
《品嘗官》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太常見,更多出現在食品、飲料評測和推介的專業領域中。例如:“這個品嘗官對紅酒有着敏銳的嗅覺和味覺,能夠準确評判出其品質。”
組詞:品嘗、官員、評測、美食、飲料。
近義詞:美食家、品鑒師、品評師。
反義詞:食品欺詐者、劣質食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