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指西漢和東漢(1066—221 B.C.)
西漢 和 東漢 的合稱。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兩漢 京兆 河南 尹,及執金吾司隸校尉,皆使人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陸遊 《獨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詩:“氣鐘 太華 中條 秀,文在先 秦 兩 漢 間。” 清 阮元 《<漢學師承記>序》:“兩 漢 經學,所以當尊行者,為其去聖賢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兩漢是中國曆史上西漢與東漢的合稱,具體指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至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時期,共延續四百餘年。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朝代構成
由劉邦建立的西漢(前202-8年)和劉秀建立的東漢(25-220年)組成,中間短暫的新朝(王莽政權)不計入兩漢範疇。
時間跨度
西漢定都長安(今西安),東漢遷都洛陽,兩漢合計統治約426年。
二、曆史地位 兩漢是中國首個長期穩定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漢民族文化基礎,開創了"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等盛世,并通過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交流。
三、文化科技成就
四、重要人物 代表性人物包括漢武帝(劉徹)、史學家司馬遷、軍事家衛青與霍去病(西漢),以及光武帝劉秀、科學家張衡(東漢)等。
如需查看具體人物事迹或朝代更疊細節,可參考《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或訪問相關權威曆史資料庫。
《兩漢》是指中國曆史上的兩個朝代,即西漢(前202年-8年)和東漢(25年-220年)。這兩個朝代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
《兩漢》的拆分部首是“比”,讀音是bǐ,表示“比較、對照”之意。它由4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豎彎鈎、豎、一、大。
《兩漢》的總筆畫數是13畫,屬于比較複雜的漢字。
《兩漢》一詞最初出現在明代的《四庫全書》,用來指代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在此之前,這個詞并沒有被廣泛使用。
《兩漢》的繁體字是「兩漢」。在繁體字中,将字形做了一些調整,但整體意思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漢字的形狀、筆畫和結構都有一定的變化。在《兩漢》這個詞的寫法中,雖然部首和筆畫的順序是相同的,但是字形可能略有差異。
1. 《兩漢》是中國曆史上的興盛時期。
2. 學習《兩漢》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
組詞:時代、文化、曆史、政治、經濟
近義詞:西東兩漢
反義詞:三國時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