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竿的意思、旌竿的詳細解釋
旌竿的解釋
亦作“ 旌幹 ”。旗竿。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三:“邊聲入鼓吹,霜氣下旌竿。”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石城橫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 明 邵璨 《香囊記·褒封》:“排儀仗,列旌幹,疾忙到此設香案。”
詞語分解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竿的解釋 竿 ā 竹子的主幹:竹竿。立竿見影。揭竿而起。 特指“釣魚竿”:垂竿。投竿。竿釣。 古代指竹簡:竿牍(書信)。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旌竿(jīng gān)指古代懸挂旌旗所用的長杆,通常以竹、木制成,頂端裝飾羽毛或旄牛尾,用于儀仗、标識或傳達號令。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
單字釋義
- 旌:《說文解字》載:“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指用羽毛裝飾旗首的旗幟,象征引領與表彰。
- 竿:《說文解字》釋為“竹梃”,即竹制長杆,後泛指長棍狀支撐物。
二字合成“旌竿”,特指豎立旗幟的杆柱。
-
詞義演變
唐代起成為固定詞彙,如杜甫《送李校書》詩:“雲晴吹芳甸,旌竿鳴春鳥。”指旗幟與旗杆的組合體,後泛指旗杆。
二、形制與功能
-
材質與裝飾
- 主體為竹、木長杆,高可達數丈。
- 頂端飾以牦牛尾(旄)或彩色羽毛(羽葆),如《後漢書·禮儀志》載:“羽葆幢,以方色旌竿懸之。”
- 部分刻有紋飾或系鈴铛,用于發聲傳令。
-
用途分類
- 儀仗标識:帝王出行或軍隊列陣時彰顯威儀(如《周禮》載“王建大常,諸侯建旌”)。
- 指揮號令:戰場中通過擺動傳遞指令(《武備志》稱“旌動則進”)。
- 表彰功勳:官府門前立旌竿表彰忠孝節義(見《明會典》)。
三、文化象征
- 權力象征
高聳的旌竿代表統治權威,如《禮記·曲禮》載“旌旗以昭德”,凸顯等級秩序。
- 精神符號
文人詩詞中喻指志向高遠,如陸遊“壯歲旌竿擁萬夫”,借旌竿抒寫報國情懷。
四、現代遺存
今多見于仿古建築(如孔廟、城樓)及傳統節慶儀仗。福建等地的“旌旗舞”仍保留豎立彩旗竿的習俗,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卷7,頁1078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頁832
- 《後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旌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 拼音:jīng gān
- 注音:ㄐㄧㄥ ㄍㄢ
- 釋義:指旗竿,特指古代豎立旗幟的杆子,常用于儀仗、軍事或裝飾場景。該詞亦寫作“旌幹”。
二、字義分解
- 旌(jīng):
- 古代一種旗杆頂端裝飾彩色羽毛的旗子,後泛指旗幟。
- 引申為“表彰”,如“旌表”。
- 竿(gān):
三、文獻例證
該詞在古詩文中多次出現,例如:
- 唐代鄭愔《塞外》詩:“邊聲入鼓吹,霜氣下旌竿。”
- 杜甫《虎牙行》:“金錯旌竿滿雲直。”
- 明代邵璨《香囊記》:“排儀仗,列旌幹。”
(來源:)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旗幟的豎立場景,如戰場、儀仗隊列或建築裝飾,體現莊重或威嚴感。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扮故事儤工冰語參雜曹吏柴米夫妻常行禅客逞想赤绶愁辛蹙頞蹙踅大姑淡味大牆電子電壓表東征西怨鬥頓督師鄂被富貴壽考腐爛腹痛改化鲠言含饴麾幢漿家菅筲竟至屐響覺岸鐻耳叩叩括樓騾幫陸子泉辇運泥灘平門品緑青方啟佑騷壘身遙心迩賒遙飾兵失涎受取受生贖買疏邈貪求無厭蚊聚問望五營下浄消極修辭歇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