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 over item by item] 一個一個地查檢
點檢人數都在,單不見了張委、 張霸二人。——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1).考核,查察。 唐 杜甫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詩:“曉漏追趨青瑣闥,晴窗點檢白雲篇。”《宋史·職官志三》:“ 紹興 二年,詔於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長貳提點,郎官逐旬點檢。”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古人詩有誤用重韻、重字者,皆是失點檢處,必不可借以自文。”
(2).反省;檢點。 唐 韓愈 《贈劉師服詩》:“丈夫命存百無害,誰能點檢形骸外。”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昔有人自言一日三點檢。”《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且 青 本武人,不知法律,縱有使過公用錢,必非故意偷謾,不過失於點檢,乞特與免勘。”
(3).查核,清點。 宋 晏殊 《木蘭花》詞:“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亂了多時,方才收腳,點檢人數都在,單不見了 張委 、 張霸 二人。” 清 盛錦 《别家人》詩:“點檢篋中裘葛具,預知别後寄衣難。”
(4).校點;差發。《舊唐書·懿宗紀》:“ 魏博 、 何弘敬 奏當道點檢兵馬一萬三千赴行營。”
(5).官名。即都點檢。《宋史·太祖紀》:“拜 太祖 檢校太傅前殿都點檢,以代 永德 ……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 明 呂坤 《呻吟語·治道》:“一世業官,苟且隻於虛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見成功,雖位至三公點檢,真足媿汗學者思之。”
(6).評論,指摘。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從來士夫以小疵累大德者多矣。若使日慎一日,豈怕有人來點檢耶!”
點檢是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多義詞,其核心含義指按一定标準或項目逐一清點、檢查。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及曆史語用,其詳細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層面:
指仔細清點數目并查驗狀态。
示例:倉庫管理員每月需點檢庫存貨物,确保賬實相符。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暫不提供具體網址)
特指古代軍事或宮廷中的監察職務。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指按标準化流程對設備、工序進行逐項檢查,如“設備點檢表”。
表示系統性體檢或篩查,如“健康點檢項目”。
來源:《漢語行業語詞典》,語文出版社。
“點檢”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杜甫《贈李八秘書》詩“點檢囊中制”,意為整理文書。宋元後漸成固定官職名。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曆史語料,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暫不提供具體網址。建議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紙質或官方電子版以獲取完整釋義。
“點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查核與清點
指逐一檢查、核對或清點事物。例如:“點檢人數都在,單不見了張委、張霸二人”(《醒世恒言》),表示通過逐一檢查發現人員缺失。
反省與檢點
用于形容自我反思或對行為的約束,如唐代韓愈詩句“誰能點檢形骸外”,強調對自身狀态的審視。
在工業設備管理中,“點檢”是預防性維護的核心方法,目的是通過系統化檢查确保設備穩定運行:
作為成語時,“點檢”指發現并指出他人錯誤,如“點檢形骸外”隱含對缺點的批評。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更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
“點檢”的釋義需結合語境:
遍及不善草露超陟得解疊障東陽二軋都官杜裡獨資鋒刃腐滅蓋醬歌堂旱麓何所花柳人家胡越一家箭幹白經折裝矜貴看循窺紀壸奧坤垠離襟陵厲栾公社輪機長馬冠蠻江牛皮膠昵嫌欽崟泣岐秋風客阙爾日新月盛柔魚三寸之轄三玄賞不踰時勝券升虛失盜勢傾朝野吮毫術學私錢投匮團轉退毛完理違迕委摯齆鼻吳亭鄉闾析酲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