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糧食中蛀蟲所化的蛾。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 晉 末, 荊州 久雨,粟化為蠱蟲害人。”
(2).傳說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宋書·顧觊之傳》:“時 沛郡 相縣 唐賜 往比邨 朱起 母 彭 家飲酒還,因得病,吐蠱蟲十餘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蠱蟲》﹝集解﹞引 陳藏器 曰:“凡蠱蟲療蠱,是知蠱名即可治之。如蛇蠱用蜈蚣蠱蟲,蜈蚣蠱用蝦蟇蠱蟲,蝦蟇蠱用蛇蠱蟲之類,是相伏者,乃可治之。”
“蠱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涵蓋傳說、文化及語言演變等多個層面,具體如下:
“蠱”字由“皿”和“蟲”組成,本義指生于器皿中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的現象。後引申為谷物腐敗所生的飛蛾或變異的毒蟲,最終演變為古代傳說中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被稱為“毒蠱”或“毒蟲之王”。
根據古籍和民間傳說,蠱蟲的制作需将多種劇毒昆蟲(如蜈蚣、蠍子、蜘蛛等)置于密閉容器中,令其自相殘殺,最終存活者即為“蠱”。部分記載強調需在農曆五月五日(傳統認為毒氣最盛之日)進行煉制。
在中醫理論中,“蠱蟲”曾被用來解釋某些傳染病的病因。古人将患者消瘦、疼痛等症狀歸因于蠱蟲侵入體内,吸食精血,如肺結核、血吸蟲病等。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對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樸素認知。
“蠱蟲”在文學和成語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比喻腐蝕人心的邪惡勢力或思想。例如《莊子》中提及蠱蟲的蠱惑性,暗指需警惕精神層面的侵害。
“蠱蟲”一詞融合了自然現象、巫術傳說、醫學猜想及文化隱喻,其含義隨曆史語境變化而不斷豐富。需注意的是,現代科學已證實古代所謂“蠱毒”多由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起,與神秘巫術無關。
《蠱蟲》是指古代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巫術或妖術。根據傳說,蠱蟲是一種能夠使人或動物産生疾病或死亡的毒蟲。
《蠱蟲》的拆分部首是虍(hū),由虍部和蟲部組成。
《蠱蟲》的總筆畫數為22畫。其中,虍部的筆畫數為6畫,蟲部的筆畫數為9畫,蠱的筆畫數為7畫。
《蠱蟲》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篇中,用以形容蠱術的存在。在古代,巫師會利用蠱蟲來制造傷害或施行詛咒。
根據繁體字的觀察,《蠱蟲》的繁體寫法為「蠱蟲」。
古時候,《蠱蟲》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的記載,蠱的字形類似于疒加上蟲,蟲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被施展了蠱蟲,不久就生了重病。
2. 這種毒蟲被稱為蠱蟲,能夠使人飽受痛苦。
組詞:蠱術、蠱惑、蠱惑人心
近義詞:蠱惑、毒蟲、邪術
反義詞:救藥、治療、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