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钤的意思、兵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钤的解釋

(1).指兵書;兵法。 漢 劉向 《列仙傳·呂尚》:“﹝ 呂尚 ﹞釣於 磻溪 ,三年不得魚……已而果得大鯉,有兵鈐於魚腹中。” 唐 楊炯 《唐右将軍魏哲神道碑》:“研幾冊府,金縢玉版之書;索隱兵鈐, 玄女 黃公 之法。” 唐 李德裕 《論田牟請許黨項仇複回鹘嗢沒斯部落事狀》:“臣等雖不習兵鈐,昧於邊事,然酌其物理,情實可知。”

(2).指兵權。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朕﹞蔔戰行師,揔兵鈐於四海。” 宋 蘇舜欽 《京兆求罷表》:“制兵鈐者以多算為勝。”

(3). 宋 代臨時委任的軍區統兵官“兵馬钤轄”的省稱。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寥 ( 範寥 )時為 福建 兵鈐,終不能自達而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兵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指兵書或兵法
    源自漢代典籍,如劉向《列仙傳·呂尚》記載姜子牙在魚腹中發現兵書的故事。唐代楊炯的碑文也提到“索隱兵鈐,玄女黃公之法”,指代古代兵家典籍中的策略。

  2. 指兵權
    唐代文獻中常見,如唐玄宗在詩序中自稱“總兵鈐於四海”,即掌握軍事指揮權。宋代蘇舜欽的奏表也提到“制兵鈐者以多算為勝”,強調對兵權的控制。

  3. 宋代官職的省稱
    宋代臨時委任的統兵官職“兵馬钤轄”可簡稱為“兵钤”。例如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範寥曾任“福建兵鈐”,即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

二、曆史用例與引證

三、補充信息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代典籍、職官制度及文學用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仙傳》《老學庵筆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钤》這個詞是指代軍方的權力和控制。它可以拆分為部首“钅”和“斤”,其中部首“钅”表示與金屬相關的事物,而“斤”表示權力和控制。《兵钤》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制度,代表着将軍擁有的權威和指揮軍隊的權限。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可以将《兵钤》改寫為《兵鈐》。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延續了類似的意思和形狀。這提醒我們漢字的演變和傳承,使得人們能夠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和制度。 以下是一個關于《兵钤》的例句: 在古代,将軍手持兵钤,指揮着士兵們迎戰敵軍。 一些與《兵钤》相關的組詞包括兵權、軍令、兵法等。這些詞彙都與軍事和指揮控制相關。 《兵钤》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将軍印、指揮權等,這些詞彙都暗示了相似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我們可以考慮沒有權力或控制的詞彙,例如無權、無控制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需進一步了解,請告訴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