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钤的意思、兵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钤的解釋

(1).指兵書;兵法。 漢 劉向 《列仙傳·呂尚》:“﹝ 呂尚 ﹞釣於 磻溪 ,三年不得魚……已而果得大鯉,有兵鈐於魚腹中。” 唐 楊炯 《唐右将軍魏哲神道碑》:“研幾冊府,金縢玉版之書;索隱兵鈐, 玄女 黃公 之法。” 唐 李德裕 《論田牟請許黨項仇複回鹘嗢沒斯部落事狀》:“臣等雖不習兵鈐,昧於邊事,然酌其物理,情實可知。”

(2).指兵權。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朕﹞蔔戰行師,揔兵鈐於四海。” 宋 蘇舜欽 《京兆求罷表》:“制兵鈐者以多算為勝。”

(3). 宋 代臨時委任的軍區統兵官“兵馬钤轄”的省稱。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寥 ( 範寥 )時為 福建 兵鈐,終不能自達而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钐”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代軍事文化,主要指代軍事印章或兵符,用于象征和行使軍事指揮權。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結合字源、定義和用法進行闡述。

一、基本定義與字源

“兵钐”由“兵”和“钐”兩個字組成:

二、引申義與用法

在引申層面,“兵钐”不僅指實物印章,還象征軍事權威和指揮權。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三、曆史背景與例子

“兵钐”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盛行于秦漢。例如:

網絡擴展解釋

“兵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指兵書或兵法
    源自漢代典籍,如劉向《列仙傳·呂尚》記載姜子牙在魚腹中發現兵書的故事。唐代楊炯的碑文也提到“索隱兵鈐,玄女黃公之法”,指代古代兵家典籍中的策略。

  2. 指兵權
    唐代文獻中常見,如唐玄宗在詩序中自稱“總兵鈐於四海”,即掌握軍事指揮權。宋代蘇舜欽的奏表也提到“制兵鈐者以多算為勝”,強調對兵權的控制。

  3. 宋代官職的省稱
    宋代臨時委任的統兵官職“兵馬钤轄”可簡稱為“兵钤”。例如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範寥曾任“福建兵鈐”,即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

二、曆史用例與引證

三、補充信息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代典籍、職官制度及文學用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仙傳》《老學庵筆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摩敦霸持白話暴殺兵役不脩車攻馬同吃價醇釀大弓打零雜,打零雜兒道品燈炬短簡方心法自君出鳳野共契咳咳巴巴浩言龁龁洪爐點雪紅籤皇規胡部監書兼朱重紫驚潨絕色空勤臨濟宗留後手六文沴烖廬山真面面如死灰綿羽某月蓬飄千慮一失潛身遠禍人煙阜盛森緑色樣苫席聖覽世寵舒暢疏庸思想方法訟冤肅奉宿火陶缸帖敕聽受銅炙頭錢外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