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七年》:“ 子重 子反 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謂一歲中七次奔走應命。後以“七奔”謂一再奔波。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密塗亘萬裡,寧歲猶七奔。” 唐 王維 《和陳監四郎秋雨中思從弟據》:“逸興方三接,衰顔強七奔。”
“七奔”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成公七年》:“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指春秋時期楚國将領子重、子反一年中七次奉命奔波應對戰事,後引申為頻繁奔波或極度忙碌的狀态。
核心含義
原指因緊急任務多次奔走,後擴展為形容生活或工作中極度忙碌、奔波勞碌的情景,甚至可比喻颠沛流離的境遇。
在當代語境中,“七奔”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忙碌程度,例如:“最近工作七奔,連休息時間都沒有。”需注意其語體較文雅,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忙得團團轉”等通俗表達。
該詞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學色彩,適合用于描述高強度奔波或借古喻今的創作場景。
《七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丿”和“奔”,總計有10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被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行動十分迅捷、快速。
在繁體字中,“七奔”沒有任何變化,仍然被寫作“七奔”。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體或樣式書寫,“七奔”也沒有特殊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一聽到好消息就七奔八跳,直接沖向了賽場。”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聽到好消息後欣喜若狂,行動迅速的情況。
以下是一些與“七奔”相關的詞語:
綜上所述,詞語“七奔”意味着人或事物的快速行動,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丿”和“奔”,有10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沒有特殊的繁體字寫法。一個例句為“他一聽到好消息就七奔八跳,直接沖向了賽場。”相關的組詞有“七竅生煙、七步成詩、奔走相告、奔波勞累”,近義詞有“疾走、狂奔、飛馳、疾飛”,反義詞有“緩行、遲緩、行動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