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存的意思、不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存的解釋

(1).不存在。《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2).謂危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卒然遇軼才之獸,駭不存之地。” 顔師古 注:“不存,不可得安存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義項:

  1. 不存在;消亡;消失

    • 核心釋義: 指事物或狀态已經消失、不複存在或從未出現過。
    • 字源與構詞: “不”表示否定;“存”本義為存在、生存、保存。二字結合,直接表示“不存在”。
    • 古漢語用例:
      • 《論語·顔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朱熹集注:“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甯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甯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民無信不立,謂民不信則國不立矣。” (此處“不立”即“不存立”,國家無法存在)。
      • 《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皮都不存在了,毛還能依附在哪裡呢?) 這是“不存”最經典、最廣為人知的用法,比喻事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
    • 現代漢語用法: 常用于抽象事物或狀态的消失。例如:“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已不存。”、“昔日的繁華景象如今蕩然不存。”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對“存”的釋義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
  2. 不關心;不思念;不放在心上

    • 核心釋義: 指對某人或某事不在意、不牽挂、不思念。
    • 字源與構詞: “存”在此引申為“存念”、“存想”,即放在心上、思念、關心。“不存”即“不放在心上”。
    • 古漢語用例:
      •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這裡的“思存”意為思念、放在心上,“匪我思存”即“不是我思念/關心的人”)。雖然直接用的是“思存”,但“存”在此處的含義清晰。
      •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引申義中,“存”可表記挂。
    • 現代漢語用法: 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不如“不存在”常用,但在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中可能出現。例如:“他對名利早已不存于心。”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對“存”的“思念、關心”義項的解釋,以及《詩經》等古籍中的相關用法。
  3. 不存問;不省視(古義,較少用)

    • 核心釋義: 指不去看望、問候或省察。
    • 字源與構詞: “存”有“存問”、“省視”的意思,即看望、問候、關懷。“不存”即不進行這些行為。
    • 古漢語用例: 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相對少見,常與其他詞組合或出現在特定語境。例如,史書中可能記載某官員對百姓“不加存恤”(不加以撫慰關懷)。
    • 現代漢語用法: 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基本不用。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對“存”的“問候、省視”義項的解釋。

總結與辨析:

文化内涵: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這一典故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事物基礎性、根本性的重視。它告誡人們,任何事物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條件,其附屬部分也将無法維系,強調了根基的重要性。這個成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體現了“不存”一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網絡擴展解釋

“不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解釋

  1. 不存在

    • 指事物或狀态已經消失、沒有留存。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比喻基礎不存在,依附的事物也無法存在)。
    • 例句:
      • “個體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幾乎不存在了。”
      • “賭俠一角名存實亡,在片中并不存在。”
  2. 危險、不安全

    • 形容處境或環境充滿風險,難以安存。
    • 出處:《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卒然遇軼才之獸,駭不存之地。”顔師古注:“不存,不可得安存也。”。
    • 例句:
      • “若敵人來犯,定叫他片甲不存。”

二、延伸用法


三、相關成語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戀哀切暗寫八股暴鈔倍萬邊垠不異常班長惑敕命蟲吃牙傳世古簇簇新店東非凡非望肥茁分子運動論負咎告飨海鹽含跨紅撲撲溷廁驕奢淫泆齎盜食驚春俊捷孔鴈扣馬曠澹廉維靈獻亂點鴛鴦亂扣帽子緑衫律條毛詩蜜蠟箝塞前溪舞墝垤輕賦薄斂清水衙門奇耦閏雙沙界燒錢神采奕奕神往神來神武挂冠設位石滾勢豪手爪子疏簾遡流求源同狴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