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門下。指門扇下或門楣下。《左傳·莊公八年》:“見公之足于戶下,遂弑之,而立 無知 。”《後漢書·龐參傳》:“自抱孫兒伏於戶下。”
(2).戶主的屬下,多指奴隸或門客而言。 漢 王褒 《僮約》:“ 資中 男子 王子淵 ,從 成都 安志裡 女子 楊惠 買亡夫時戶下髯奴 便了 ,決賈萬五千。”《元典章·戶部三·戶口條畫》:“諸色人戶下子弟,讀書深通文學者,止免本身雜役。”《清會典事例·戶部·戶口》:“籍沒人丁,凡係旗人戶下者,均令旗人領買。”
(3).戶名之下。 宋 王溥 《五代會要·逃戶》:“應有坐家破逃人戶,其戶下物業,并許别戶陳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總論》:“然紳衿之豪,以包攬成風,恬不為怪。貧窮親友及鄉間稍裕者,其田地攬歸戶下,每年錢糧包為代納。”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邵康節宅契》:“按,今人田宅,稱某人戶下,亦承 宋 人之舊也。”
“戶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曆史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門下/門扇下
指門扇下方或門楣下的位置。例如《左傳·莊公八年》記載:“見公之足于戶下,遂弑之”,描述齊襄公被刺殺的場景。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具體空間位置。
戶主的屬下
多指奴隸、門客或依附于戶主的人。如漢代王褒《僮約》提到購買“戶下髯奴”,即戶主名下的奴仆。清代戶籍制度中,“戶下”也指八旗家奴,需登記在主人名下。
戶名之下
指戶籍或財産登記在某人名下。例如宋代《五代會要》提到“戶下物業”歸屬問題,清代文獻中也有田地“攬歸戶下”的記載。
“戶下”一詞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代多指具體位置或隸屬關系,現代更傾向家庭範疇。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清會典》等文獻。
《戶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戶」和「下」。其中,「戶」是上部,也可以作為獨立的一個簡體字,表示标志入口的門;「下」是下部,也可以作為獨立的一個字,表示位置在上方的下方。
根據《康熙字典》,「戶下」的筆畫數是9。其中,「戶」的筆畫數是4,「下」的筆畫數是5。
《戶下》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絲衣》一篇中,用來形容人家庭的住戶。後來,逐漸引申為家族、親屬、家庭的意思。在《今文經》和《說文解字》中,也有對「戶下」的解釋。
在繁體字中,「戶下」的表示方式和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它采用的是類似象形文字的方式進行書寫。但是,「戶下」本身的寫法在古代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在古代中古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以下是一個關于「戶下」的例句:
1. 他是這個大家庭的戶下之人,對家族更負責任。
2. 這裡的戶下團結友愛,共同奮鬥。
根據「戶下」的意思,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整戶:指一個完整的家庭。
2. 人戶:指家庭成員。
3. 所在:指所屬的地方,家庭的所在地。
4. 家屬:指家庭成員,親屬。
與「戶下」相關的近義詞包括:
1. 門下:指弟子、從屬的關系。
2. 親族:指具有血緣關系的家人。
3. 家眷:指家庭的成員,特指妻子和子女。
與「戶下」相關的反義詞包括:
1. 寂寞:指家庭中缺少親人或熱鬧的感覺。
2. 疏離: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疏遠、互不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