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帶狀的水流。 唐 駱賓王 《過故宋》詩:“池文斂束水,竹影漏寒叢。” 顔文選 注:“束水,束帶之水也。”
(2).控制水勢;約束水勢。 明 潘季馴 《河議辯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兩岸,則必直刷乎河底。” 明 袁宏道 《由水溪至水心崖記》:“乃就船,又十餘裡,至 新湘溪 。衆山束水,如不欲去。”
“束水”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帶狀的水流
指形态如束帶般細長的水流。例如唐代駱賓王《過故宋》詩句“池文斂束水,竹影漏寒叢”中,“束水”即形容池水如束帶般收斂流動。
控制水勢
指通過工程或自然地形約束水流方向或強度。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馴提出“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策略,即通過堤壩收窄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河底泥沙,防止淤積。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治水策略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河議辯惑》《過故宋》等原文。
《束水》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來束縛、約束水流的東西。
《束水》的部首是水,總共有5劃。
《束水》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描述古人在治水方面所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繁體字“束”和“水”分别是「"束"」和「"水"」。
古時候寫“束水”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變化,仍然是用現在的“束”和“水”兩個字。
1. 為了避免洪水泛濫,他們用了各種方法束水。
2. 這個工具能夠有效地束水,使得水流有序。
束縛、束手無策、水晶束
攔水、阻水、控水
放水、解水、放任水流
【别人正在浏覽】